軀體形式障礙(somatoform disorders)是一種以持久的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癥狀的優勢
觀念為特征的神經癥。患者因這些癥狀反復就醫,各種醫學檢查陰性和醫生的解釋均不能打
消其疑慮。即使有時患者確實存在某種軀體障礙,但不能解釋癥狀的性質、程度或病人的痛苦
與先占觀念。這些軀體癥狀被認為是心理沖突和個性傾向所致,但對病人來說,即使癥狀與應
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沖突密切相關,他們也拒絕探討心理病因的可能。患者常伴有焦慮或抑
郁情緒。
Karvonen報道1966年出生的1598名人群中軀體化障礙的患病率為1.1%,女:男為51。由于調查依據的診斷標準ICD-10與DSM-Ⅳ有所不同,軀體形式障礙及分類的患病率有很大的出入。Grabe等在一個4075名的普通人群樣本的調查中,按DSM-Ⅲ-R診斷標準軀體形式疼痛的患病率為33.7%,按DSM-診斷標準患病率則降至12.3%。Fink在392名內科住院病人中,用ICD-10診斷標準,5%患軀體化障礙,而用DSM-Ⅳ標準則為1.5%。與此相反的是在ICD-10標準下僅有0.7%患未分化軀體形式障礙,而DSM-V標準下則為10%。MdeWaal報道為16.1%。國內孟凡強等利用ICD-10診斷標準,發現綜合醫院門診就診患者18.2%為軀體形式障礙,軀體化障礙占門診總就診數的7.4%。一般認為,軀體化障礙患者以
女性多見,女性人口中的患病率約1%,起病多在30歲之前。Eggor認為女孩的軀體化癥狀與
情感障礙有較強相關,男孩則與行為分裂相關,表明男孩與女孩的精神生物學過程可能不同。
一、發病原因
(一)遺傳因素
軀體形式障礙與遺傳易感素質有關。如Cloninger等(1984)和 Sigvardsson等(1986)的
寄養子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可能與功能性軀體癥狀的發病有關。但就目前的資料,尚不能做出
遺傳因素對此類疾病影響力度的結論。在對一組慢性功能性疼痛的研究證明,其陽性家族史明顯高于器質性疼痛;多因素分析顯示家庭遺傳史與疼痛量呈正相關。
(二)個性特征
不論男女病人其MMPI的廓圖均呈1、2、3、7型,其兩點編碼基本符合神經癥的性格特征。“神經質”個性的患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軀體不適及其相關事件,導致感覺降低,增加了對軀體感覺的敏感性,易于產生各種軀體不適和疼痛。Sterm的研究發現,軀體形式障礙病人常合并一定的人格障礙,以被動依賴型、表演型、敏感攻擊型較多見。
(三)神經生理和神經心理因素
相關研究中有人發現軀體形式障礙的患者存在著腦干網狀結構注意和喚醒功能的改變,有關腦功能不對稱的研究把轉換障礙的感覺、注意和情緒改變與大腦右半球信息處理過程方式聯系起來,對軀體形式障礙的腦研究指向第二感覺區(S11),該區似乎特別適合用來解釋其神經生理和神經心理的動力學機制。有人認為在情緒沖突時體內的神經內分泌、自主神經及血液生化改變導致血管、內臟器官、肌張力等改變,這些生理反應被患者感受為軀體癥狀。
(四)心理社會因素
1.潛意識獲益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認為,這類軀體癥狀可以在潛意識中為患者提供兩種獲益,一是通過變相發泄緩解情緒沖突;二是通過呈現患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擔的責任并取得關心和照顧。
2.認知作用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影響認知過程,導致對感知的敏感和擴大化,使當事人對軀體信息的感覺增強,選擇性地注意軀體感覺并以軀體疾病來解釋這種傾向,增強了與疾病有關的聯想和記憶及對自身健康的負性評價。
3.述情障礙有人認為,低文化者不善于用語言表達其深藏的感情,即所謂“述情障礙”(alexithymia)。Lesser認為述情障礙是一種長期存在的人格特征,患者不善于表達其內心沖突,描述軀體不適比情感表達更容易,甚至于達到難以區分是內心感情還是軀體感覺。有人認
為患者在情緒體驗的自我感受和言語表達方面存在嚴重缺陷,其情緒體驗沒有傳達到大腦皮質并通過語言符號表達出來,而是經過由神經形成所謂“器官語言”釋放出來。
4.生活事件 Dantzer強調生活事件與軀體之間的聯系。 Bacon發現生活事件與身體主
訴成正比,作者的研究也發現負性事件的刺激量研究組高于對照組,生活事件與疼痛量呈正相關,研究組的社會支持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與疼痛量呈負相關。生活事件中以長期性應激為主。
5.社會文化因素有研究發現,軀體形式障礙特別多見于中老年婦女且文化較低者。還有研究顯示慢性功能性疼痛也多見于女性文化程度較低者。有人認為情緒的表達受特定的社
會文化影響,無論在20世紀以前的西方社會,還是今天的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地區的基層社會,負性情緒都常常被看成是無能恥辱的表現,從而阻礙了該類情緒的直接表露,而軀體不適的主
訴則是一種“合法”途徑。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患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掩飾、否認,甚至于不能
感受到自己的情緒體驗,而關注自身的軀體不適。盡管癥狀的發生和持續與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難、心理因素或內心沖突密切相關,但患者卻常否認心理因素的存在,拒絕探討心理病因的可能。
二、臨床表現
軀體癥狀可涉及全身及各個系統,多表現為各種不適或疼痛,但不能發現器質性損害證據。常伴有焦慮或抑郁情緒。主要臨床類型如下。
(一)軀體化障礙
軀體化障礙又稱Briquet綜合征。臨床表現為多種、反復出現、經常變化的軀體不適和疼痛;常起病于30歲以前,病程持續至少2年以上;各種醫學檢查不能證實有任何器質性病變足以解釋其軀體癥狀,常導致患者長期反復就醫和顯著的社會功能障礙。最常見的癥狀可歸納為以下4類。
1.疼痛這是一組經常存在的癥狀。部位常很廣泛,如頭部、頸部、腹部、背部、關節、四肢、胸部、直腸等各種性質的疼痛,不固定于某一處,可發生于月經期、性交或排尿時。
2.胃腸道癥狀這一組癥狀也很常見,如氣、反酸、惡心、吐、腹、腹瀉或某些食物引起特別不適。胃腸道檢查僅見淺表性胃炎或腸道激惹綜合征,難以解釋患者經常存在的嚴重癥狀。
3.性功能障礙常見的如:性冷淡、勃起和射精障礙、經期紊亂、經血過多等。
4.假性神經癥狀這類癥狀提示神經系統疾病,但檢查不能發現神經系統器質性損害證據。常見的有:共濟失調、肢體癱疾或無力、吞咽困難或咽部梗阻感、失聲、尿潴留、觸覺或痛覺缺失、復視、失明、失聰、抽搐等轉換癥狀。
(二)未分化軀體形式障礙
未分化軀體形式障礙的患者訴述一種或多種軀體癥狀,為此感到痛苦;但醫學檢查不能發現軀體疾病和任何器質性病變證據。其病程多在6個月以上,有顯著的社會功能障礙。常見的癥狀如:疲乏無力、食欲缺乏,以及胃腸道或泌尿系統不適。這一臨床類型可看作不典型的軀體化障礙。其癥狀涉及的部位不如軀體化障礙廣泛,也不那么豐富,其病程不一定都長達2年以上,
(三)疑病癥
疑病癥是一類以疑病癥狀為主要臨床特征的軀體形式障礙。患者對自身健康或疾病過分擔心,害怕自己患了某種嚴重疾病,或認為自己已經患了嚴重疾病;感到十分煩惱。其煩惱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的實際健康狀況很不相稱。這類患者對自己身體的變化特別警覺,身體功能任何微小變動如心跳、腹脹等都會引起患者注意。而這些在正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變化,卻使患者特別關注,不自覺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為患了嚴重疾病的證據。在警覺水平提高的基礎上,一般輕微的感覺也會引起患者明顯不適或嚴重不安,感到難以忍受;從而使患者確信自己患了某種嚴重疾病。盡管各種檢查結果并不支持患者的揣測,醫生也耐心解釋、再三保證患者沒有嚴重疾病,患者往往對檢查結果的可靠性持懷疑態度,對醫生的解釋感到失望,仍堅持自己的疑病觀念,繼續到各醫院反復要求檢查或治療。由于患者的注意全部或大部集中于健康問題,以至學習、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常受到明顯影響。
上述癥狀在不同患者表現不盡一致。有的疑病性不適感十分明顯,可伴有焦慮或抑郁(感覺性疑病癥);有的疑病觀念較突出,軀體不適、或心境變化不顯著(觀念性疑病癥)。有的患者的族校模成較廣有的為單一的疑癥狀,表體明確(狀疑病癥),」從未達到荒謬的,想程度。患者大多知道自己患病的證據不充分,因而切希望通過反復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并要求治療。
(四)軀體形式疼痛障礙
軀體形式疼痛障礙又稱心因性疼痛。有時臨床上把一些原因不明的慢性疼痛統稱為慢性疼痛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各種部位的持久性疼痛,使患者感到痛苦,或影響其社會功能,但醫學檢查不能發現疼痛部位有任何器質性病變,足以引起這類持久性疼痛癥狀。典型的疼痛部位是頭痛、非典型面部痛,腰背痛和慢性盆腔痛;但身體其他任何部位均可發生疼痛,疼痛可位于體表、深部組織或內臟器官;性質可為模糊的鈍痛、脹痛、酸痛或銳痛。臨床上有證據表明;心理因素或情緒沖突對這類疼痛的發生,加劇,持續和嚴重程度起了重要作用。
發病高峰年齡在30—50歲,女性患者2倍于男性,以體力勞動者居多。有家族聚集傾向。患者常以慢性疼痛作為其突出癥狀而反復求醫,往往使用過多種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甚至外科手術治療,未能取得確切效果,常導致鎮靜、鎮痛藥物依賴,并伴發焦慮、抑郁和失眠。
三、心理治療
1.支持性心理治療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是心理治療成敗的關鍵。本病患者除訴述眾多軀體癥狀外,還有著漫長而無甚效果的就診經歷,情緒緊張而焦慮。醫生要特別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對患者表示關心、理解和同情;讓患者對醫生產生信任、對治療抱有信心。
在治療過程中醫生的接觸技巧至關重要。患者常表現依賴性、表演性及受到傷害的疾病行為,好抱怨或感到委曲。有的患者沉湎于痛苦中,習慣于對藥物的依賴,有的甚至帶有敵意和威脅,使治療者處于被動地位或缺乏耐心。醫生既要對患者的痛苦表示理解,又要引導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既定的治療目標和已獲得的成果上,如睡眠的改善、疼痛的減輕等。要勉勵病人將輕微的軀體不適如同正常感知的一部分,并與之和平共處;宜逐漸增加活動量,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藥物。當藥物治療無效時心理治療更為重要。主要采取系統、個別的短程面談的方式,每次至少20分鐘,療程約3個月。治療的目的在于讓患者認識自己的不良疾病行為,分析引發疾病的有關因素;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對生活事件及軀體病痛的正確態度。2.認知療法首先要讓患者認識到,雖然病痛是他真實的感受,但并不存在器質性病變,對生命、健康不會帶來威脅;要糾正錯誤的認知,重建正確的疾病概念和對待疾病的態度,學會與癥狀并存,要轉移注意力,盡量忽視它,并鼓勵患者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
3.環境及家庭治療調整患者所處的環境對矯正疾病行為、發展健康行為至關重要。醫生要協助病人增強對社會環境和家庭的適應能力,鼓勵病人努力學會自我調節,盡早擺脫依賴性。其配偶和親友對病人的疾病和痛苦要給予充分理解和同情,改變消極、冷漠、歧視的態度,建立積極、關心、幫助的家庭氣氛。有研究表明,短期或長期的家庭治療對改善患者的人際關系是十分有效的。
4.森田療法森田認為發生神經質的人都有疑病素質。他們對身體和心理方面的不適極為敏感。而過敏的感覺又會促使進一步注意體驗某種感覺。這樣一來,感覺和注意就出現一種交互作用。森田稱這一現象為“精神交互作用”,認為它是神經質產生的基本機制。森田療法的基本治療原則就是“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就是接受和服從事物運行的客觀法則,它能最終打破神經質病人的精神交互作用。而要做到順其自然就要求病人在這一態度的指導下正視消極體驗,接受各種癥狀的出現,把心思放在應該去做的事情上,這樣,病人心里的動機沖突就排除了,他的痛苦就減輕了。
四、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使用各種抗抑郁藥物,如三環類抗抑郁藥及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藥。由于這類患者常伴抑郁和焦慮,又有軀體化的主訴,使用SSRI(選擇性5-羥色胺重攝取抑制劑)類抗抑郁藥副作用少。抗焦慮作用顯著的其他抗抑郁藥也是有價值的,如圣約翰草提取物、文拉法辛、米氮平、曲唑酮等。認知行為治療和SSRI類抗抑郁藥聯用被認為比單用藥物或單用認知行為治療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