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瑟琳·德韋尼想在這一章的開頭定義焦慮、擔憂和緊張這些概念;但是史蒂夫·艾倫對此有點缺乏信心,因為即使有著20年的精神疾病治療經驗,要對這些術語的概念進行區分還是很難的。普遍的共識是,擔憂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并且擔憂的程度與你所遇到的問題的嚴重程度有關系;而焦慮是在擔憂之上還附著一絲恐懼感,還會令人有失控的感覺。擔憂是指擔憂某一個問題,而焦慮的范圍往往更廣,基本上看什么都會感到焦慮。擔憂往往是指對更實際的東西擔憂,而且大多數時候是會有辦法解決的。擔憂往往只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中,而焦慮會更多地表現在生理上。當問題被解決時,擔憂會消散,焦慮則會持續。擔憂不會損害我們的功能,但是焦慮會損害我們的功能。
緊張是一個過程。緊張會在我們承受壓力,并且覺得自己可能會失敗的時候發生。緊張包括一些苛刻的條件和我們身體的反應,身體反應可能包括擔心、焦慮、沮喪等(我們的身體有壓力時會釋放應激激素)。壓力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壞事。壓力可以催生解決方案,但在失去控制的時候可能造成破壞。壓力與各種身體疾病相關,如心血管疾病。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法則,被稱為耶基斯-多德森法則。它表明,隨著生理或心理的喚醒,人們的表現力會增加,但是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下降。所以當我們被喚醒時,我們的記憶力、注意力和思考速度都會加強加快。但如果喚醒過度了,我們就會受苦。適度的壓力對于提升我們的表現或幫助我們應對威脅都是有好處的,但是如果壓力太多了,我們就會有麻煩,
對大多數心理醫生來說,焦慮和擔憂之間的界限很模糊。大多數人去看醫生時會說:“我應付不來了。”然后,醫生幫助患者判斷他們對困境的反應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如果是異常的,那我們就可以判定患者出現焦慮問題了。
焦慮的癥狀
用語言描述焦慮是很困難的,這就好比僅靠說教是無法教會你騎自行車一樣。在你繼續閱讀之前,請把眼睛閉上一分鐘,想象一下你現在很焦慮,試著用語言表達你的所有感覺和癥狀。你的感覺可能是這樣的:擔心、頭腦急速運轉、不確定、害怕、惡心、頭痛、心事重重、頭暈、心跳加速、不知所措、極度緊張、易怒、急躁、厭惡、惱怒。恐懼和擔憂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種日常體驗,太常見了,以至于我們幾乎都注意不到腦袋里那沒完沒了的對話。
事實上,當焦慮的人們第一次出現在醫生面前時,超過一半的人開始時都在描述自己的軀體癥狀,比如肚子痛、頭痛和失眠,但他們并沒有提到過焦慮。不過,好的心理醫生會很警覺,他們會提出恰當的問題來檢測患者是否患有焦慮癥。當我們焦慮時,我們會出現很多攪和在一起的想法、感覺,軀體上也會產生一些不適的感受
78思維方面的問題。害怕很多東西,特別是害怕失控的感覺,害怕自己會發瘋,
感覺尷尬,甚至感到自己即將死亡。
情緒方面的問題,包括害怕、恐懼、易怒、易分心。
·軀體感受方面的問題。會出現一系列癥狀,尤其是
-心血管方面,如心悸、胸痛、心跳加速、臉紅;
-呼吸方面,如換氣過度、呼吸急促;
一神經方面,如頭暈、頭痛、眩暈;
-胃腸道方面,如窒息、口干、惡心、嘔吐、腹瀉;
-肌肉骨骼方面,如無法放松、肌肉疼痛和緊張。
對于思維、情緒和軀體感受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我們并沒有達成共識。哪一個先出現?它們是如何相互聯系的?是什么促使我們做出反應?盡管幾十年來對此已有幾十種理論和猜測,但這一切對我們來說都還是有一點神秘。思維和身體協同工作,任何一方的變化都會導致另一方發生改變,而行之有效的療法可以解決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思維、情緒、身體感受)。
焦慮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那么,正常焦慮與異常焦慮之間有分界點嗎?大多數人會說,正常的焦慮,顧名思義就是擔憂;也有些人會說,有些焦慮是正常的。稍稍有一點焦慮通常不會被視為健康問題。不過,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很難找到正常焦慮和異常焦慮的分界點。從本質上說,如果一個人從主觀上感到焦慮達到了失控的程度(比如“我應付不來了”),并且焦慮干擾了他們的功能,那么這種焦慮就是異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