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學的時候,每次開學我都會莫名其妙地情緒低落,每次都很不情愿地踏上返校之路。這種返校的憂郁一直伴隨到我畢業。
上班后的幾年也一直有此情緒,每次春節回家后都不愿意再回來,每次長假后回到北京都有莫名的失落。
那些年,那種場景下的心情,可以用“整個世界都暗淡無光”來描述,盡管它只是一種若有若無的情緒。
如今,經常聽到周圍朋友和同事的“節后綜合征”“黑色星期日”之類的感慨。也許這就是類似我曾經的那種情緒吧。
我們都有情緒,有情緒并非不妥,只是來了,走了,又來了的情緒,它或許有來頭。
回想我曾經的那種情緒,那是深深的無助和失落。
大學時,由于語言不通,我感到孤獨無助地遺落在茫茫人海中而不知如何是好。還記得在校園見到老鄉時的放聲大哭,還記得在大街上偶然聽到家鄉話尋聲追逐的情景;工作了,我不敢有任何奢望,只要能掙錢養活自己就好,于是“誤入”了自己很長時間都無法接受的行業。我一邊不接受自己的工作,一邊又覺得自己除此以外什么都不會做,只能在此行業混下去。
如今對很多人來說,學習和工作成了生存、發展的必經途徑和工具,很多時候我們從學習和生活中無法獲得快樂,卻不得不勉強自己繼續面對它們,內心深處隱藏著失落、焦慮。
情緒來了,走了,又來了,它原本也許只是單純的失落和焦慮,然而有時它也會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資本”。
西西總是帶著笑臉,伴隨笑臉的還有黑眼圈或紅眼圈。如果有人問她是怎么回事兒,她會坦然回答是她昨晚哭了或沒有睡好。
她經常莫名地哭起來,然后又帶著笑容宣稱“我哭了”,或者在博客、QQ上更新簽名“今天我又哭了”。
工作中的西西一直很機靈能干,言談舉止不乏聰明,如果真的按照她自己所說所悟的那樣去做,我覺得她完全沒必要再哭了。只是,如今我依然經常看到她的黑眼圈或紅眼圈。她深陷于這種低迷的惡性心理循環當中,潛意識中儼然已牢固建立了這種讓低迷心理存在下去并持續發作的自動化程序。她無法走出,也不想走出。沒錯,是她不想走出。主動權在于她自己。她一次次地近乎自豪地宣告“我哭了”就足以表明她對這種狀態的依戀和不舍。無獨有偶,芳芳的心情也忽好忽壞。她是個心理學愛好者,是個“課蟲”。每次上課前她會列出眾多問題,課程中積極投入且大量清理與解決問題,課程結束時總是用發言總結她的收獲是如何之多,她的心情是如何舒暢等,她熱情洋溢的闡述總是能感染其他同學并博得一陣熱烈的鼓掌。但到下一次課程或其他老師開課時還會出現她的身影,而每次她提的問題本質上基本一致,無非就是又跟男朋友分了或者吵了,他不太適合她;他不注重她的感受;他太武斷;他太懶;他亂動了她的東西;他不愿意陪她逛街;他的控制欲太強;他追求完美;等等。與此同時,每次課程她都會總結和指出問題所在:“武斷的不是他,控制欲強的也不是他,追求完美的更不是他,而都是我自己。”
對她來講,上課的成效或她自己的課后感悟幾乎只是即時的和一次性的,過期無效。她雖然一直在努力地做自我成長的功課,但未曾到達深處。她總是非常優雅和小資的,獨自一個人坐在星巴克靠街臨窗的位置上,安靜而悠閑地瀏覽網頁或煲電話粥,講述自己或好或壞的情緒和感覺,然后再次自我總結一番,字里行間閃爍著恍如智慧的洞見。只是,這些話都只是一個概念的理解和言語的概括,無法產生治療作用。
我們每個人都有定期爆發的情緒或習性,我們總是被這些情緒和習性操縱著,當它襲來時,我們就會完全地認同它,成為它,甚至享受它。是的,享受它,因為很多時候它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科學證明,人的大腦中控制某種情緒或行為的神經叢是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強化而得以拓展和生長的。舉例說,當我們第,一次哭的時候,對應的神經被激活,然后通過第二次、第三次哭而得到不斷地強化和擴展;同樣,當我第一次憤怒的時候,對應的神經會被激活,然后通過第二次、第三次憤怒而得到強化。如果某種情緒經常發生或得到強化,那么對應的神經及其伸縮或傳遞行為就會變得自動化,以至以后還沒發生此類情緒,但按照大腦自主神經叢的記憶或者其對這種情緒發生周期的計算,推算認為應該到了發生這個情緒的時候了,于是我們就會莫名其妙或者不時地產生些相應的情緒。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是情緒的主人,到后來情緒卻成了我們的主人,多么可怕!當然,這只是無意識狀態下的結論。如果我們帶著意識之光來照亮自己所有內在的活動,那么,情緒是無法主宰我們的。
讓我們來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吧!情緒不單單是一種內在感受的外在表現或釋放,不良的情緒往往會給我們的身體健康帶來隱患,中醫所講的“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思傷脾”,就是說任何情緒太過度的時候都會傷到我們身體上相應的部位。同樣,不同情緒之間是可以互相克制的,即遵循五行平衡理論。
情緒是內在感受的外在表現,它并無好壞對錯之分。但它不是可以忽略的淡淡感受,它是一種心理有所牽絆和不平的表現,是一種吸引我們關注的狀態。故此我們需要去了解自己的情緒,進而了解自己內在真實的感受。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去做真實的自己。情緒可以使我們向內看,也可以使我們向外表達自己。向內看,需要看到我們內在的糾結和不平衡。向外表達,需要表達我們真實的感受。
然而,我們很多時候向內看到的只有情緒本身,向外表達的也只如此。于是我們的情緒成了神經或生理系統運作過程中自動產生的分泌物,它不再是我們內在感受的外在表現,而是一種畸形、死板和麻木的另類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