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記憶提取的重構:記憶有多可靠提問:我認為我的記憶很好,但我和哥哥經常就兒時發生的事情發生爭論,為什么我們的記憶會不同呢,當時我們在一起呀?人們傾向于假設他們的記憶是準確的。事實上,記憶總是在一個連續的基礎上被修訂、編輯和改變,記憶發生變化的原因取決于當初形成記憶的方式以及人們提取記憶的方式。
◆記憶的重構過程
人們會面對哪些問題?很多人都認為,當他們回憶某件事時,就好像在即時重播一段視頻。新的記憶在長時記憶中形成時,舊的記憶可能會“丟失”,但它們更可能是以某種方式被改變了。事實上,記憶(包括那些鮮活的閃光燈式記憶)是不可能絕對準確的,時間越長,記憶中不真實的成分越多。心理學家約翰·凱爾斯壯(John Kihlstrom)在談到20世紀早期的記憶圖式理論家弗雷德里克·巴特萊特(FredericBartlett)關于記憶建構本質的著作時說:“…回憶更像
是編故事,而并不和一個人最初在書上讀到時一致。對巴特萊特而言,每一種記憶都是知識和推論的組合。回憶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活動,問題是對過去發生的事件作出一致性的解釋,而記憶就是解決問題的答案。”回想一下談到長時記憶時用到的保存文件的例子。如果每一個文件(聲音、圖像和語義等)的不同部分存儲在記憶系統內的位置也不同會怎樣?當人需要提取某條信息時,他需要從不同的地方取出文件并且放回原有的項目中。原有項目中的某些部分有沒有可能無法被提取?事實上,有些部分最初就沒有被很好地存儲,而更有可能的是,某些原有項目所不包含的信息也進入了記憶。
洛夫特斯和其他研究者一起為記憶提取的建構加工(constructive processing)觀點提供了充足的證據。這種觀點認為,確切地說,記憶是由編碼階段儲存的信息建立起來的。記憶每一次被提取時,都有可能被改變或重寫,以某種形式來容納新的信息或的細節,它們在編碼時存在,但可能在新提取過程中遺失。關于記憶是如何被重構的一個例子是,當人們了解某一特定事件的細節時,會修訂這部分的記憶來印證他們“我早就知道”的感覺。他們會丟棄他們確實持有的切錯誤信息,用事件發生后獲得的更為正確的信息代替它們。有這一傾向的人們會錯誤地認為,在未被事先告知的情況下,他們可以正確地預測事情的結果,這叫作“事后聰明偏差”(hindsight bias)。那些曾經“馬后炮”(比如說他們早就知道誰會贏得比賽)的人就是事后聰明偏差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