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騙父母沒錢,而長大后總騙父母有錢。”一個人在成年之后,需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但即使心中有再多的委屈和無力,與父母打電話時依舊是風(fēng)輕云淡、故作輕松。一句“我挺好的”,大概是所有人長大后都會說的一句謊話。但是,這種報喜不報憂,真的是成熟嗎?
從表面上來看,我們用“報喜不報優(yōu)”來保護父母,不想因自己的困境增加他們的焦慮和擔憂,為他們原本就不易的生活增添負擔。而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看,這種決策的產(chǎn)生受到了自我防御機制的影響,我們擔心對方無法接受“憂”所帶來的問題和結(jié)果,如果我們將自己不好或者比較弱的一面展示出來,對方可能會批判,甚至羞辱,不會因為你的示弱而共情你的感受,只是一味從他們的角度來評判你。就像我們將自己的痛苦向父母傾訴,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但父母的指責和無力會讓我們感到無助和內(nèi)疚。我們不愿再面對曾經(jīng)體驗過的失望。于是,為了避免自己再次受到傷害,我們選擇了對壞消息沉默,用好消息獲得父母的欣慰與肯定。
如此看來,報喜不報憂不屬于成熟,而是以趨利避害為目的,夾雜著無奈與苦澀的生存策略。報喜不報憂之所以會被認定是成熟,無法與脆弱的心理產(chǎn)生聯(lián)系,是因為在決策中的證實偏差。證實偏差是一種心理效應(yīng),指的是當人們確立了某一個觀點時,會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過程中,具有刻意尋找支持這一觀點的證據(jù)的傾向。簡單來說,就是當人們在做出“報喜不報憂”的決策時,以自我認知和周圍人群的相同行為作為證據(jù),忽略因脆弱心理而導(dǎo)致趨利避害,從而將其看作一種有擔當?shù)谋憩F(xiàn)。
太原心理咨詢師提示:對個人而言,我們總是報喜不報憂的話,長此以往,肩上的壓力越來越重,而且很可能變得孤立無援,感受不到身邊的溫暖。因為,每個人都認為你過得很好。我們會越來越不懂得如何表達真實的自己,只能壓抑自己的委屈,就越顯得特別孤單。這會對心理,甚至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
報喜不報憂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會在一定程度上抹殺彼此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當你選擇向一個人傾訴自己的苦痛時,就意味著對方值得你去信任,你不必擔心因暴露自己的脆弱而受到傷害,而對方也能完完全全感受到你的信任。人生中的苦痛與無助不可避免,如果你一味地向?qū)Ψ秸故緝?yōu)秀的一面,就會令對方產(chǎn)生不受信任的感覺,從而淡化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
事實上,每個人都希望被關(guān)注、被包容。當我們有能力去主動選擇時,我們可以嘗試著向他人表達完整的自己,哪怕是自己背后的傷。與我們最早建立親密關(guān)系的父母更是如此。而且健康的親密關(guān)系,才不需要“報喜不報憂”,而是愿意相信對方愿意且能夠理解自己的情緒。
我們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十分有限,我們更應(yīng)該以一種堅強且溫暖的方式守護對方,而不是以愛為名義營造一種假象,使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越來越遠。小時候,父母是我們心中的蓋世英雄;長大后,也許他們不再那么無所不能,但我們?nèi)匀豢梢耘c他們坦露生活或工作上的不如意,讓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指導(dǎo)和幫助我們。
家是一個人一輩子的避風(fēng)港,快樂的事情一起分享,痛苦的事情一起分擔。如果說和父母說出善意的謊言是成長,那學(xué)會真正地理解與包容才是真正的成熟。我們要學(xué)會報“喜”也報“憂”,掌握溝通的平衡,使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親密與牢固。這樣的相處,才會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