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與親人伴侶還是和同事朋友,我們在與之相處時,難免會出現依賴對方或被對方依賴的情況。這種依賴關系是判斷彼此之間關系是否親密的重要依據,越是值得我們信任和依賴的人,與我們的關系就越是親密。
心理學研究發現,每個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賴感。類個孩子會通過依賴母親,保護自己免于受到外界的傷害,以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通過實驗,進一步驗證了母嬰之間的依賴關系。
在實驗過程中,她將一個孩子放到一個陌生的房間,房間里擺滿了玩具。當母親在場時,孩子會被鼓勵去接觸房間中的新鮮事物。幾分鐘之后,一個陌生人進入房間,母親離去。在經過短暫的分離之后,母親又重新回到房間內?,旣愅ㄟ^觀察發現,孩子在母親離開時,表現出格外的不安和焦慮,并放下手中的玩具。當母親返回時,他會去接觸母親,并且感到快樂。
這種潛意識中的依賴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當我們出現某種需求,并渴望得到幫助的時候,我們就會去依賴身邊最重要的人。通過對方的支持,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當前的困境,維持情緒的穩定。比如,當你遭到老板批評的時候,你一定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傾聽自己的心聲,給予自己正向的支持。
然而,過度的依賴會讓一個人容易迷失自我。有過度依賴心理的人,內心往往比較脆弱,他們過于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為了獲得他人的關注與認同,他們在交往過程中,會下意識取悅別人、迎合別人。但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得到對方發自內心的尊重。
當一個人對他人出現強烈的依賴感,超過一般程度的話,這種依賴就會發展成一種心理疾病,甚至形成依賴型人格。這種心理疾病的出現,往往源自童年時期的依賴需求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從而導致成年之后的心理依舊停留在童年時期的理想化和依賴中,使得“心理哺乳期”不斷延長。
太原心理咨詢師指出,就像學習游泳一樣,一個人在開始學習游泳的時候是無法離開救生圈的,在他的眼中,救生圈就是一種安全的保障。但是,想要學會游泳,他必須嘗試放棄救生圈,自己劃水。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他可以在不斷的嘗試中汲取經驗,從而逐漸學會游泳技能。如果救生圈突然被人拿走了,他就會拼命抓住其他可以漂浮的東西。在他不愿放開救生圈之前,每一次下水,他都需要一些能夠幫助自己漂浮起來的東西。
依賴他人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我們不需要親自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風險,只需要將它們推給我們所依賴的人。即使出現了問題,我們也不必為此感到自責和后悔。就像心理治療師皮納所說:“那些不做決斷的人是在等別人替他們做決斷,他們因此不用承擔任何因選擇失誤而導致的責任。”
但是,這種不斷地逃避困難、推卸責任的做法會降低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出現“我的能力不足”“我是不受歡迎的”等自我認知偏差。于是,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我們自然而然地將自己放在陪襯的位置,甘心被他人支配,使自己的自尊心不斷受到傷害。如果一個人只想著索取卻不愿付出,他的心智就會永遠停留在不成熟的階段,從而束縛人生的發展,并且會破壞和諧的人際關系。
所以,告別依賴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只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承受住內心的煎熬和壓力,獨立去完成某件事情,就會發現自己原來也可以做得很好,真切地體會那種成就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改變依賴的心理慣性。對習慣依賴他人的人來說,人生中的困境和絕境是十分珍貴的歷練機會。只有當你身處這些充滿挑戰的情境,發現身邊沒有人能夠向你伸出援手的時候,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才是自己最堅強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