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痹谛睦韺W上,自卑屬于一種性格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的評價過低,會給人帶來消極的情感體驗。自卑的人往往在人際交往中會表現出缺乏主見、畏首畏尾、討好他人等行為,但他們不會輕易地顯露內心真實的失落情緒,反而會以種種表現來掩飾自己的自卑。
很多時候,自卑感的產生,源自脆弱的內心無法承受因比較而顯現出的差距感,從而導致將自己的失敗與缺點無限放大,產生自我否定的錯誤認知。這種比較可能來自對自己的不認同,也可能來自外界的評價。當一個人無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時,就無法正視自己的缺點。比如一個人在生理上存在缺陷,像口吃、狐臭、肥胖等,他擔心別人因為這些缺陷嘲笑自己,因此變得不敢靠近任何人。長此以往,他將對這些缺陷不斷放大,對自己不斷否定,這導致他在面對那些優秀的人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自卑感。
有些人的自卑源自童年的家庭環境。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個“鄰居家的孩子”,父母經常會拿我們和這個孩子做比較:“你怎么一點都不愛干凈,你看某個孩子總是千干凈凈的。”“你太淘氣了,你為什么不和某個孩子學一下。"….….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是父母錯把挑剔看作鞭策,他們認為只有不斷警示孩子,才能使孩子變得更加優秀。然而,在這種比較的過程中,持續的負面評價會令我們喪失信心,而我們很可能將這種外界的評價當成事實。長此以往,我們就更愿意接受他人對自己的批評,而不愿接受他人的稱贊,而且,在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也會下意識地用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做比較。這種刻意拉開的差距感自然而然會令人產生自卑感。
一個內心自卑的人,外在表現一般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別人的語言行為過分敏感,總覺得別人話中有話,矛頭指向自己;二是外在行為常常表現為過激反應,為一件小事或一句話大發雷霆,因為內心的虛弱需要用外表的強悍來保護。所以,有些自卑的人往往喜歡炫耀,喜歡反對他人。
當一個人因為某方面的匱乏導致心理上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沖突,導致心理危機。當他的需求得到滿足時,他就會無限放大這種事物。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炫耀是為了收獲他人的羨慕和稱贊,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將曾經失去的東西補回來。而這正是內心的自卑感作祟的結果。
自卑的人言語中帶有攻擊性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習慣性語言攻擊的傾向,很大程度上源自內心的自卑。這種自卑驅使著他們不斷確認自己的看法和建議要優于對方,甚至以攻擊別人的方式達到表現自己強大的目的。
當一個人形成自卑心理之后,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長此以往,他們會漸漸地從害怕與他人交往的狀態變成完全的自我封閉。即使稍微努力就能夠獲得的成功,也會因為自我否定而放棄追求。這種自卑,就像是囚徒的枷鎖,禁錮著人們的行動,讓他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更不敢去憧憬美好的明天。
但是,完美只是人們心中的一種幻想,只有接納自己的缺陷,努力改變自己,才能使自己的內心變得真正強大起來。心理學家曾指出,自信是能夠塑造的,它來源于一個人的信念和積極的行動。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會過度關注自己的短板和消極的一面,對自己缺乏全面且客觀的評價,從而妄自菲薄。如果我們能夠對自己進行客觀的分析,看到自己的長處和潛力,就能從心里肯定和相信自己的價值,從而告別自卑。
太原心理咨詢師提醒我們:不要因為自身某些缺陷的存在,就將自己貶低得一無是處,也不能因一次的失敗就全盤否定自己的人生。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才是擺脫自卑、重建信心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