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黑說:“受害者最大的傷口不是被傷害,而是不肯放下受害者的角色,寧愿浸淫在痛苦和自憐的心理惰性中,被負面思想侵占理智和心胸。”現實中,很多人在遇到問題時,都會給自己塑造一個“受害者”的人設,通過不斷肯定自己的無辜,將責任推卸給別人,沉浸在懊惱、埋怨的情緒中。
這種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幼年經歷的影響,當一個孩子摔倒,在確認有父母在身邊后,他通過哭泣的行為來博取父母的同情,以滿足自己希望被關注的需求。如果在成年之后,這種出于自我保護機制的自憐情緒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就會演變成受害者心理,從而在生活中抱怨老板不能慧眼識英才,導致他無法展現自己的能力;抱怨伴侶不夠體貼,總是忽略他的細微情緒;抱怨身邊的人不能耐心傾聽自己的傾訴……
太原心理咨詢師表示,我們長期為自己塑造受害者的人設,以獲取他人對我們額外的情感付出,會破壞原有的親密關系。因為,這種心理是將自己的快樂依附在他人身上。也許對方會盡力滿足我們的需求,但長此以往,這種無止境的渴求會消磨對方的耐心,令對方感到厭倦,最終離我們而去。而且,受害者心理是潛意識里對自己的放棄,看似能夠獲得更多的情感關懷,實際上會因為不負責、不行動而錯失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