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自己明明知道有些行為是不正確的,也知道產生這種行為背后的深層心理原因,但就是不知道該怎么改變。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現象,就像網上流行的那句話:“我聽過那么多道理,為什么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很多時候,聽過不代表懂得,懂得不代表能夠做到。從心理學上來說,一個人懂得了很多道理,屬于認知層面;而他如何去做,屬于行為層面。很多人之所以“過不好這一生”不是因為道理聽得不夠多,而是習慣停留在認知的層面上,卻不知背后需要行動的付出,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有改變的可能。同樣地,我們從人們對待批評的態度上看,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就被教育,要虛心、要知錯就改,但這么簡單的道理,又有幾個成年人能夠做到呢?善待批評,從批評中尋找改善的動力,學會恰當地回應批評以及怎么有效地處理批評,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理論上來說,面對批評,明智的人給予批評者最佳的安撫方式是:傾聽他的不滿、抱怨、憤怒和痛苦,并且毫不反抗地接受他的批評。沒有人能把所有的事做得盡善盡美,偶爾的缺失和批評都是可以接受的,對于批評不要采取過于敏感的態度,那樣只會束縛住你的手腳,妨礙你的進步,破壞你的情緒,令你只看見不合意的方面。
有一個道理一定要提前知曉,即如果對事不對人的批評無法奏效,它就會轉向針對人的指責和傷害。大多數時候,人們受到批評僅僅是別人對自己的某一工作過程或結果所表示的不滿,它不能夠掩蓋你自身的天分和創造力。因此,當你“收到”批評時,不代表你一定要按照批評者的意見去做,你沒有義務去遵循每一個人的意愿,你也不需要絞盡腦汁、竭盡全力地給自己找申辯的理由或借口。你所要做的,僅僅是從批評中找出可供自我利用的元素并有效地消化它,化批評的困擾、傷害、苦惱為改善的動力。
接下來,如果你已經從認知層面接受了“批評”的基本原理,那么你就要學著從認知層面轉向行為層面,從“善待批評”走向“怎樣接受批評”。應該怎么做呢?其中最好用的工具就是:傾聽。如果處理得當,你就會發現,接納批評是你在生活中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極有效的潤滑劑。你也許曾抱怨過你的同事、家人無法了解你的意圖及想法,致使你常常受到不分緣由的批評。
太原心理咨詢師提示:其實在你抱怨的時候,你可能沒有想到,這些同事、家人也需要他人的理解。你可以換個角度來考慮,當你的同事、家人批評你的時候,可能正是他們在宣泄一種自己不被人理解、重視的怨憤情緒。因此,你越是拒絕別人對你的批評,你受到的批評就會越來越多;你越是不想傾聽別人對你的批評、建議及意見,你就會聽到越來越多你不想聽到的話。除非你肯改變態度,養成以傾聽的方式接納批評的良好習慣,學著去接納別人的批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