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焦慮但健康的人來說,以人為中心療法是一種緩和的治療方法,但對于許多真正“患病”的人來說,它又缺乏深度和嚴謹性人們普遍認為以人為中心療法是溫和的、無害的,對于想要傾訴的人來說比較有用,但對于真正精神困擾的人來說,這種四平八穩的方法似乎并沒有多少用處。如果患者只是面臨輕度的精神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較為敏感,那么向不評判、不苛求的人傾訴一下或許有用,但是對于重度心理問題來說,以人為中心療法似乎又缺乏必要的知識和技巧。與之矛盾的是,科韋利(Kovel,1976:116)持有另一種觀點:以人為中心療法適合極度不安、狀態“不適合”進行心理治療的人(基于這種觀點,通過先期治療和接觸了解,以人為中心療法成功地為自己正了名,見第34個關鍵點)。這兩種說法的出發都認為以人為中心療法是溫和的,但不適用于重度情感困擾者。盡管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以人為中心療法對精神疾病嚴重的患者來說有用,但是舊的觀點一時間仍難以改變。太原心理咨詢師成向東認為:事實上,至少在20世紀60年代的威斯康星項目中,當使用被診斷為患有“精神分裂癥”的患者來測試以人為中心療法的有效性時,就有證據表明以人為中心療法適用于“極度不安”的患者。
從某種程度來講,以人為中心療法對于患有重度精神和(或)情感困擾者的效力又回到了這樣一種無力的爭論,即關于“咨詢”和心理治療之間差異的說法.大多數情況下,因為治療關系的性質、持續時間和“深度”是來訪者決定的,所以以人為中心療法認為不存在這樣的差異。但這并不意味著人為中心療法的治療師不會從事被別人稱為“心理治療”的事。哪怕是路能演覽一下以人為中心理論文獻也能得到這樣的結果。現在已經有大量文獻表明。以人為中心在精神病理學中的作用(見第33個關鍵點),以人為中心療法的治療師他已經發表了大量有關如何處理各種各樣的來訪者如接觸缺陷(見第34個關鍵點)、“困難型”加工過程(見第36個關鍵點)、“邊緣性人格”“精神疾病”患者以及“人格障礙”患者等的文獻(Lambers,1994:105-120)。最近,約瑟夫和沃斯利Joseph and Worsley,2005&2007)出版了兩本專著,講述了以人為中心療法在“精神病理學”方面的理論、實踐和研究證據,而皮爾斯和薩默貝克(Pearceand Sommerbeck,2014)著作標題是“對困難邊緣型患者的以人為中心的實踐”。同時,在英語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直到20世紀末,以人為中心療法對重度情感和心理困擾患者的適用性證據看起來確實一直短缺,但也有相當多的發表物嘗試表明,以人為中心療法的治療師不僅僅局限在面對“焦慮但健康的患者”時能夠順利開展工作。在發展實踐的同時,理論也在發展。現在大家都應該清楚,以人為中心療法在面對“精神病理學”狀態時至少與其他任何方法一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