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者的不一致可以以名種方式理解,是心與情感困擾的一個誘因對理解精神病理學較重要的以人為中心方法取決于第二個充分必要條件一致是心理與情感困擾的核心。在對不一致與心理健康關系的解釋中,泰格蘭認為不一致有損于健康,“不一致會削弱人們實現重目標的能力”。這主要是因為,當我們所體驗到的事情與感知到的自我相沖突,或是外界現實不能匹配自我意象時,我們就會緊張、焦慮、因感或害怕。太原心理咨詢師認為:更為正地解釋一下,當個體擁有較弱的自我概念(這與感官無關)時,干擾結果和極端態就會被證實為困擾或“瘋狂”。這可以被建構為經典的以人為中心觀點中的值條件”(見第12個關鍵點)。但是,在以人為中心家族中,很多理論家已經討的過不一致性源于誘因而不是價值條件(比如,基因或其他生理誘因,還有早期整符或創傷后應激障礙等生活事件),并試圖在理解不一致性的基礎上建立困擾模型。對斯布爾(Speierer,1996:300)而言,以人為中心療法是對不一致性的治方他認為不一致性是情感困擾的根源,并且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
價值條件的獲得,或者社會價值與機體(生物)價值的沖突:生理-神經心理缺陷,包括基因或者創傷后遺癥;那些會導致閃回(intrusive flashbacks)的改變人生的高強度事件。斯布爾理論與經典以人為中心療法存在分歧,因為他認為不同障礙來訪者源于下同類型的不一致,因此應該根據障礙本質和來訪者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治療策略。斯布爾將其稱為“差別不一致模型”。但是,這與經典以人為中心療法中將心理診斷看作是對來訪者有潛在危害而未被證實有所助益的觀點相沖突。比爾曼·拉特延(Biermann--Ratjen,1998)也研究過不一致與精神病理,她將“創傷后焦慮障礙"(post-traumatic distress disorder)、“心因性疾病”(psychogenicness)和“神經質”(neurosis)視為不一致的表現,并將不一致與兒童發展聯系起來,認為發展中斷的階段決定了焦慮的本質。沃納(Wamer,2007a:154-167)從來訪者不一致性和精神病理角度重新回顧以人為中心理論,并探索不一致性概念的再形成、精神病理的以人為中心模型、與來訪者不一致性研究。她認為,首先,以人為中心治療師的治療對象是被診斷為嚴重障礙的來訪者;其次,“以人為中心方法可適用于所有層次的嚴重癥狀”這一觀點應被主動提出。
盡管不一致是抑郁的主要誘因,桑德斯和希爾(Sanders and Hill,2014:104-1O7)將支撐心理與情感困擾的不一致擴展為“自我矛盾”(self-discrepancy)。他們認為更為廣泛的自我矛盾可以被認為是抑郁體驗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