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治療的開展需要從學理上結合中國社會家庭的基本文化因素進行思考,從人們對家庭觀念的理解,對家庭的期盼與家庭的功能和每個人的性格、職業、愛好和價值取向等方面去思考和分析。中國社會有相信命運和順其自然的文化取向,對如何讓每個家庭成員之間協調和穩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使人們能夠面對現實和所面對的一切。可是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人們越來曬方社會文化的影響:價值沖突和個人的發展相聯系,家庭結構的穩定持不能僅僅靠命運的安排,更多人開始了追求個人幸福和個性張揚。
中國家庭結構的穩定性在新中國成立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一方面來自社會的價值觀念的變遷,另一方面來自個體對婚藏念和婚姻關系的認知。太原圓成心理咨詢師成向東人物:在中國傳統社會,男耕女織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結構中,由于妻子對丈夫和家庭的依賴作用的關系,家庭結構相對穩定,人追求婚姻的目標也相對統一,那個年代,人們追求個人的老實和本分,對家幸福的理解是衣食無憂,幾代同堂,其樂融融。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狀況的不斷好轉,人們的價值觀念、家庭觀念和婚姻觀念發生了重大改變,這主要表現在,由原來的幾代同堂家庭結構向核心型家庭結構的轉變,人們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逐漸淡化,夫妻之間的家庭地位也發生了轉變,對婚姻的追袖大家庭的其樂融融,逐漸改變為小家庭的富裕小康,原來追求的家庭和睦和耀祖光宗,逐漸轉變為社會和諧和個性張揚。因此,人們對離婚的理解不再是傷風敗俗或者是有辱門風的事情。相反,一個不幸的家庭往往會得到婦聯明友的同情和理解,甚至子女也會主動提出來讓父母離婚。結婚離婚已經完全變成個人的行為,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樣向單位申請,取得領導的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