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70年代針對抑郁癥的認知療法出現之前,許多治療師忽視了自我引導、負性宣言在引發和維持抑郁上的作用。抑郁癥參與者有某種負性想法,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臨床治療師認為這些負性想法是由抑郁癥引起的一潛在的生物學、精神動力學或行為加工的結果。山西太原心理咨詢師認為,認知治療師們的理解則不同,他們認為連續的負性想法可能引發抑郁癥。用最悲觀絕的方式解釋事情會有許多心理影響:它降低了自尊、增加了內疚感,擾亂了注意力的集中,破壞了社會交往。此外,這種想法具有生物影響(食欲不振、睡眠失調,易激動或反應遲鈍)。一旦時機適當,這些癥狀本身就會為負性的自我宣言提供更多的證據,證明自己的愚蠢、懦弱或沒用。
認知療法改革了抑郁癥的治療。它的核心特點是致力于幫助參與者認真地感受他門的想法和解釋,“捕捉”它們并記錄下來,然后不抱偏見地搜集證據來支持或反駁這些想法。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臨床治療師就驚場發現,將這些方法配合家庭作業練習系統地應用于長期的技能訓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抑郁。
在基本原理和練習中,認知療法都明確強調了想法的內容。比如,在潭程中、一個抑郁癥的女性參與者百分百相信“我的朋友們都討厭我”,”治療師會鼓勵她把這種想法當做僅僅只是一種想法而已(一種假設),這種想法也許正確也許錯誤,但都必須通過最近發生的事件和今后在家庭作業實踐中獲得的證據來進行驗證。最終,女性參與者可以“反駁”這些負性想法在此情境下,她可能會說“我到現在還沒見到我的朋友是因為我們真的都很忙,不是因為他們時厭我”,或者“我上個周末本來打算見Nicky的,但是我不在城里。”
鑒定想法的真實性檢驗是否有用的關鍵指標是檢驗證據前后對想法的任程度。但是我們對認知療法如何具有持久效用的分析(見前面的章節)顯示,在治療課程期間,參與者如果改變了對待其想法的方式、病癥很可能較少復發;即雖然已經清楚明白地強調通過挑戰、反駁那些想法,及尋找證據支持或反駁它們的真實性來改變想法的內容,但是我們認為,改變查還必須發生在另一種水平下,一種內隱的水平。參與者必須開始改變她與想法之間的關聯,認識到她的想法僅僅只是想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