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三元沖突常常被證明是高水平人格病癥患者的核心動力,但這些患者也會帶著二元沖突前來治療。三元沖突是因為我們依賴他人,但也知道他人有自己的需求,他們與其他人之間還有著把我們排除在外的關(guān)系。與此相對,二元沖突通常只涉及依賴本身的起起伏伏,并不在意第三方。二元關(guān)系的原型是幼年時孩童與照料者之間的互動,尤其是在這類關(guān)系中,孩童的滿足和挫折體驗。二元沖突的組織方式與個體建立信任、依賴關(guān)系的能力有關(guān)。有時,二元沖突被概念化為“前俄狄浦斯的”一意指孩童關(guān)聯(lián)著作為照料者的父/母親,而不是關(guān)聯(lián)著父母雙親。在三元沖突中,滿足意味著把某物從同樣希望得到它的人那里槍走,挫折。剝奪則被體驗為其他人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與此相反,在二元沖突中,滿足被體驗為“某人總會給我我想要的東西”,我也從他那里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橙折、剝奪則被體驗為“某人不想給我我想要的東西”,我從他那里沒有得到“我想要的東西”。因為二元沖突沒有三元性質(zhì),所以,在二元沖突中,所有的愛都因被滿足而起,也表現(xiàn)為滿足,所有的暴怒則均由挫折激發(fā),而且所有的愛和暴怒都聚焦于單個客體。在個體的主觀體驗中,該客體需要對雙方互動時發(fā)生的一切負全部責(zé)任。太原心理咨詢師成向東談到例如,從幼齡女孩與母親的經(jīng)歷中,生成了一位被女孩愛著的母親表征,她哺育、保護著孩子,但同時也生成了一名與此相反的、不可信賴或心不在焉的母親表征,她造成了挫折和嫉妒。二元沖突和三元沖突通常凝縮在一起,相互對抗。與依賴、信任有關(guān)的沖突使個體很難成功跨越三元沖突和俄狄浦斯情境;同時,個體在體驗?zāi)硞€情境時,可以采取二元需要和沖突的形式,以此回避與競爭和性欲有關(guān)的、俄狄浦斯水平的三元焦慮。因此,雖然通常而言,DPHP的動力學(xué)焦點主要是三元沖突,但是,未得到解決的、與依賴有關(guān)的沖突也可能會在治療的任何階段成為焦點。在治療中,激活二元客體關(guān)系,有時會被防御性地用來回避俄狄浦斯水平的沖突。與此類似,在治療中激活俄狄浦斯水平的內(nèi)容,有時也會被用來防御關(guān)于依賴和信任的、二元沖突的浮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