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移情的核心觀點認為,患者會在當下重現或活化源自過去重要關系的互動模式。因此,在DPHP中,患者會體驗到其內在客體關系真實地活化在自己的人際互動里,不論是與治療師的互動,還是與當前生活中其他人的互動。在DPHP中,主觀覺察到的移情通常不會表現為抽象的理性思考,而是表現為一種實際的體驗,在這種體驗中,自體和他人的移情表征或多或少地控制著患者對當前人際關系的感受。
有時候,移情的發展會體現為患者在會談中的想法和/或感受。這些想法和/或感受與治療師有關,或者在一開始與患者生活中的其他人有關。另一些時候,移情會在患者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活現。這里,我們想討論的是,識別患者行為中內含的客體關系。例如,患者的談話語氣、對治療師的態度、對自已說話的態度肢體語言、或者會談的氣織,等等。因此。當治療師評估“移情中”正在發生件么時、他不僅會注意患者言語交流和自由聯想的內容,還會注意患者的非言語交流和反移情。我們建議治療師應該慨思考“此刻患者在與我交流些什么”,又思考“此刻患者在對我做些什么”。高水平人格病癥患者往往會緩慢、循序漸進地發展移情。
太原心理醫生成向東:穩固的、比較適位的特征型防御是高水平人格病癥的標志。它們使個體能高效抵御被壓抑或被解離的內在客體關系,防止它們浮現在意識之中,不論該客體關系是面向治療師的,還是面向患者生活中的其他人的。而且,因為這些個體能夠敏銳、準確地“閱讀”他人,所以他們會不斷自動地利用微妙的人際線索校正其在人際互動中的防御性扭曲。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高水平人格病癥的個體也會利用白己的心理資源,有效降低無意識沖突對其人際互動的扭曲程度。在治療情境中,他們也會做同樣的事。在治療的早期階段,移情的發展反映了治療中患者特征型防御的激活。隨著時間的流逝,治療不斷進展,防御性客體關系得到了探索、詮釋,與底層沖突性動機聯系更緊密的內在客體關系便會被激活。在高水平人格病癥患者的治療中,移情往往是相對穩定的,一種或兩種形式的移情通常會在治療中的任意特定時間點主導臨床資料。大多數情況下,患者會較長時間地、持續地認同某個自體表征(常常是孩童般的自體),把與之對應的客體表征歸給治療師。總之,在心理治療情境下,高水平人格病癥患者會較好地防御無意識內在客體關系的浮現,不論該客體關系是面向治療師還是生活中的其他人。當沖突性客體關系的各個方面在移情中被激活時,它們的影響通常比較細微,而且容易被患者合理化。因此,在心理治療中,我們必須采取特定的步驟,促進沖突性內在客體關系在治療中浮現并對其進行探索。具體來說,在治療高水平人格病癥患者時,為了促使患者的內在客體關系活現在治療中,我們會采取下面的做法:設定一周兩次的會談頻率,利用治療設置提供一種安全氣氛,保持技術性中立,以及分析阻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