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世紀80年代未,已經充分證明了對抑郁癥恢復的患者繼續進行藥理治療能夠產生效果,而目這種效果確實十分重要。但是在恢復階段,仍然需要選擇合適的抗抑郁藥物。在任何時候,都有許多人不適合長期的藥物治療。比如,孕婦禁止服用這類藥物,還有要進行一次大手術的人也不適合服用此類藥物。有些人不能忍受抗抑郁藥的副作用,還有些人拒絕服藥。對155個抑郁癥門診病人所做的研究中,有28%的人在治療的第一個月內就停止服用抗抑郁藥,44%的人到治療的第三個月已經停止服藥4。總的說來,不服用醫生開的抗抑郁藥的病人,估計比率在30%~40%左右5。近來,由美國抑郁和躁狂一抑郁學會組織的對美國1400名患者的在線調查發現,在接受維持性抗抑郁治療的患者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對治療的效果表示滿意“。心理治療有用嗎?畢竟有證據表明,發生負性生活事件后往往會造成抑郁癥的發作。這樣的負性生活事件一般包括親友傷亡、發生爭吵、受到拒絕以及遭遇挫折等。的確,心理治療在幫助患者處理這些負性事件的人際關系方面的后果方面,能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減小了復發的風險。這就是Ellen Frank及其同事進行的維持性人際心理治療的開創性研究的基木原理”。
這個研究的新穎之處在于,第一次把人際治療和抗抑郁劑丙咪嗪結合起來治療抑郁癥發作的,患者,并且即使這些患者已經康復了,也繼續對他們進行三年的維持治療。對于患者來說,一旦他們從抑郁狀態康復,那么這個研究的實驗部分就開始了。然后,把同意參與治療的128名患者分到五個組中,在三年內接受不同的治療。這五個組分別是:單獨使用維持性治療、維持性人際治療與安慰劑結合使用、單獨使用抗抑郁劑丙咪嗪、抗抑郁劑丙咪嗪與維持性人際治療結合使用、單獨使用安慰劑。在追蹤期內,維持性心理治療的效果可以通過比較只使用了安慰劑的患者與每月只接受維持性人際治療的患者的病情來進行評估。抑郁復發和再現的統計分析使用“存活分析”,這種方法來自對絕癥病人的治療研究。在這些病例中,研究者感興趣的是一種治療方法是否能延長壽命。然而很不好的兆頭是,目前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都用同樣的詞來描述一個人抑郁再次發作前能健康度過的時間。從Ellen Frank研究的結果看,維推持性人際治療顯言地延長了這個“存活時間”。那些接受維持性人際治療的患者,他們物郁再發作前的平均存活時間為一年以上。相比之下,在維持期內,只服用安慰劑的患者,他們的存活期僅為21周。
這有多少是由于人際治療本身而發生得改善呢?用治療期間的錄音帶,來評價治療師對人際治療手冊里準則的應用狀況時,答案似乎就顯而易見了。那些在治療期間被評價為選及了更多人際治療成分的患者,或者有更多治療“劑量”的患者,平均2年以后才會再次復發。相比之下,那些在治療中使用很少人際治療的患者一在治療期間被探測到的人際治療成分更少的患者,平均5個月后就會再次復發。這些發現直接指向了這個領域最關心的東西。首先,他們闡述了心理治療與抗抑郁藥物一樣,也能減小抑郁癥復發的可能性。與那些只接受維持性人際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復發的時間間隔確實更長。但是,接受維持性人際治療的患者,比那些只接受安慰劑的患者要好許多。第二,令人興奮的是,一個研究顯示,教給患者的特殊技巧與抑郁癥復發之間存在聯系。教給患者的人際治療成分越多,那么患者健康度過的時間就越長。總體說來,這些發現打開了一扇門,即:使用心理治療來預防抑郁復發的大門,并且這些發現也向這個領域提出了制訂相應理論模型的挑戰,以便能夠闡明抑郁癥患者需要學習什么技巧以有效預防復發。在治療的維持性模式中,人際治療可用來保持人們身體狀況良好,這一結論是很重要的。之后不久,臨床醫生開始感興趣于是否其他心理治療方法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進行使用。問題在于,當時,許多心理治療研究者都把精力放在開發出能夠針對急性抑郁癥更好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上,而沒有考慮發展其療法的“維持性”版本。如果這個領域要取得進步,那么其他人也需要做Ellen Frank及其同事所做的事,并開始去研究為了使已經康復的患者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如何最好地提供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