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勒溫寫的拓撲心理學著作,大家又看不懂,銷售量可想而知。所謂拓撲心理學,其實是借用了幾何學的分支拓撲學的概念,用了一系列很難懂的數學詞匯,繞得讀者頭昏眼花。勒溫還有個主要觀點,認為人的行為會受到個體和環境的影響,而這個“環境”不一定是客觀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也可能是心理環境。例如,一位面臨畢業的大學生,本來就由于“找工作”這一需要而處于緊張狀態。同時,他認為所有同學都已經找到工作,周圍所有人都在關注他的面試情況,于是緊張、焦慮得說不出話來,錯失了面試機會。而事實上,他的同學們也在就業之路上拼搏奮斗,無暇去關注他人。所有同學都已找到工作并且熱切關注自己的面試情況,這是心理環境;同學們也在各自奮斗,無暇關注他,這是客觀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是客觀而真實的,心理環境則有這位大學生自己想象的成分。然而,大學生在參加面試、進行學習、生活時,他自己的心理環境比社會環境的影響更大。
這就是勒溫的基本觀點。歷經了不少波折,勒溫好不容易在美國安穩下來之后,放棄了那種詰屈簦牙、把人繞暈的寫作方式,更明確地將自已的關注點轉向現實社會問題,例如移民、種族歧視、青少年犯罪、兒童教育等方面。在對這些社會具體問題的研究中,勒溫開創了一門新學科一團體動力學,主要關注團體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團體成員間的關系等問題。這不但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技術,能夠幫助人們運用團體手段解決問題。
直到今天,我們還能在美國電影、電視劇里看到“戒酒互助會”一類的團體,具有共同困擾的人(如酗酒)圍坐在一起,通過彼此交流互相鼓勵而幫助大家一起解決問題。這種方式,就是團體動力學的一種表現。
除此之外,勒溫還做了許多貼近社會現實的實驗,其中一個非常著名。其主題是要探討如何改變人們的態度。研究的起因,是為了說服美國的家庭主婦學會用動物內臟做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食物短缺,政府號召人民不要浪費動物內臟,而當時的美國人普遍不吃內臟。勒溫以此為題、研究用什么方式去說服人民改變態度更為有效。其中一種采用專家講課的方式:專家親自講解豬、牛等動物的內臟的營養價值、烹調方法、口味等、要求大家改變對雜碎的態度,把內臟作為日常食品。另外一種則采用討論實踐的方式:勒溫要求她們共同討論內臟做菜的營養價值、烹調方法和口味等,并且分析使用內臟做菜可能遇到的困難,如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