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麗成為一種極強的競爭力,當整形成為一種時尚,一個的名詞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叫做“整容強迫癥”,是一種特別注重外在形象的心理疾病。專家指出,頻繁整容者很可能陷入了一種極端的心理強迫癥中,這可能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在愛整容的人中年輕女性最多,整容最頻繁的要數40歲左右的女性。很多人為留住青春,不惜花巨資進行一番全身上下的改變。而且整容變漂亮后還想更漂亮,于是又瞄上其他部位的整容。一位“整容達人”表示,比起整容后的心理滿足感,花費的金錢、時間、精力真的不算什么。整容強迫癥的表現有以下5點:
(1)越來越關注自己的體形。
患者對體形的關注和一般人不同,她們對“瘦”的渴求是不同于常人的,總覺得自己不夠瘦,體重稍稍有點變化就深感悔恨、內疚。
(2)過分化妝。
不管是參加重要活動,還是簡單的買菜,只要是出門都要化妝,感覺不化妝就出不了門。
(3)頻繁換衣服。
不管自己是不是真心喜歡,每天必須換一身衣服,嘗試不同風格的造型,走不同路線。
(4)與鏡子做“好朋友"。
不管處于什么場合,都無法自制地照鏡子。更讓人不可理的是,他們總是問別人“我今天看起來還行嗎”。
(5)注射美容針。
為把自己的皺紋、斑點一網打盡,每隔一段時間就去注射美容針,否則無法安心工作和生活,總感覺周圍人在用異樣的跟看著自己。據專業人士介紹,其實“整容強迫癥”是對熱衷于美麗的心理的一種形象的表達,這是當前社會上一種極為普遍的心理,而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心理疾病。雖然整容者對自己頻繁“挨刀不以為然,但專家卻指出,這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屬于強迫癥,也稱“整容癖”、“美麗強迫癥”。心理學教授沈政表示,整容是目的性很明確的需求,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如某一器官確實有缺陷而通過適當整容可以提升美感時),整容可以增強自信。但頻繁整容可能是種成癮行為,尤其是對于那些本來沒有缺陷卻不斷整容想要更完美的人,這與藥物成癮、上網成癮、購物成稿等成箱癥狀有相似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整容成癮者很難覺得自己完美,而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種強迫型人格是“整容癖”的生理基礎,所以通常是非理性的,根本無法停止。女孩熱衷于美麗無可厚非,因為現在整形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了,關鍵是需保持一種理性的求美心理。在非理性的情緒下頻繁整容,一旦對整容效果不滿,很可能會造成心理障礙。所以心理咨詢專家建議,整容成癮后最好與專業心理人士溝通,從根本上解開“心結”。
根據心理學教授劉翔平介紹,強迫癥通常表現為明知不合情理或毫無意義卻仍反復出現,力圖抗拒和排斥而又不能控制和擺脫,從而導致內心沖突并焦慮。而“整容癖”與別的輕微強迫癥不同的是,一旦整容失敗或效果不佳,會給身心帶來巨大的傷害,同時也會給身邊的人帶來壓力。而且這類人往往不會求助于心理醫生,而是繼續找整形醫生完善或修復自己的容貌。作者建議,有“整容強迫癥”的人,應在心理學專業人士的引導下認識到頻繁整容的壞處,以及美麗的根源在自己的內心,而不在外表,之后以自身意志去克服強迫癥癥,學會自我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