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治療認為,人是有能量的,人的一切行為都源于能量,能量的流動是一種本能。由于內化的社會文明的制約或者早年教養的影響,人的能量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釋放,比如父母教養小孩不可以發脾氣,社會教養小孩不能打架,當這些能量能以其他方式發泄出去時,人就不會產生問題,比如憤多的小孩不能打惹他生氣的同伴,進而去打他的玩具也能得到情緒的發泄,然而有時候能量的流動可能受到阻礙,而不能釋放。上述小孩由于某種原因,比如父母的教育,不能發任何脾氣,也沒有尋找到可以通過其他渠道流動能量的方式,任何情緒的發泄都會帶來懲罰,因此他久而久之不知道憤怒了,然而憤怒的能量并未因此而消失,而是積聚起來了。所以在完形治療的理念當中,特別注意能量(energy)的問題,包括:它在何處?如何使用?如何流動?以及如何被阻礙等。能量受到阻礙亦是抗拒接觸的另一種形式。由于能量不能流動和釋放,它可能表現在身體某些部立的緊張。例如,姿勢變換、身體緊縮、顫抖,與別人說話時看別處、聲調常等,但這些僅是極少數的幾個例子。治療師應該注意觀察當事人能量的重要性。秦克爾(Zinker)曾經對此做過評論。他認為當事人可能并未察覺到他們存在的能量,也不知道能量在哪里,同時他們也可能以負面的方式去體驗它。在此觀點下,治療應包含注意能量的動向,通過喚醒和鼓勵當事人,使其明白治療師實際上并不能成為其能量的來源,能量只能來源于自己。而治療師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幫助當事人找到其能量被阻礙的方式,并且把這些被阻礙的能量轉移到合宜的行為上,進而是能量得到流動和釋放。上述過程最好是在當事人愿意合作的情況下進行。治療師同時也可以通過學習迎接抗拒,并應用此經驗作為其強化治療工作的方法,進而幫助當事人了解如何以身體的各項征兆來表示其抗拒心理,而不僅止于協助當事人了解如何以身體的各項征兆來表示其抗拒心理,從而不但協助當事人消除那些征兆,也讓當事人充分地去探究其緊張的狀態。例如,借著夸大自己緊閉的嘴與抖動的腿,當事人便會發現自己的能量將會分散,而變得虛脫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