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這個詞源于有關水仙花的希臘神話,有一個小伙子愛上了水中自已的倒影。他如此地癡迷于自己的影像,以至于在水邊生根,變成了一株水仙花。Es第一次在心理學著作中引用了這個神話故事,他報道了一個手淫或“自慰”的年輕人的個案。后來,弗洛伊德Freud,1905一1953)將“自戀”這個詞融進了他的有關性心理發(fā)展的理論短評中,并定義“自戀”是繼自慰階段之后的正常發(fā)展階段,最終形成戀物行為。他認為戀物階段的主要沖突在自戀階段就已經(jīng)固定下來。
一些理論家認為自戀是性格缺陷,源于患者早年父母關愛不足(S.Johnson,1987:Kernberg,1975;Kohut,1971)。在嬰兒15-24月階段,稱之為“依附”階段,嬰兒時而進入外界探險,時而又回到照料人的保護之中,如果照料人意見不一,不盡心,或自我中心,孩子在此期間就得不到充分的支持。情感脆弱的孩子就會因自我的外在表現(xiàn)而受傷,即“自戀性損傷”(narcissistic injur町y),為了彌補這種損傷,孩子就以自大、虛假的自我來滿足照料人的需要。憤怒、權(quán)力感從意識層面上分化出來,并致力于通過虛假的自我來獲得別人永久的贊賞。自戀者存在情感上的痛苦,感到無價值、能力不足、無意義和不愉快,他們以虛假的自我來加強脆弱的自尊(S.Johnson,1987)。
Alfred Adler(1929-199I)是弗洛伊德早年的同事,他發(fā)展的人際關系理論認為:試圖克服由于與人比較而產(chǎn)生的低人一等的感覺是人格發(fā)展的原動力之一,他稱此為“補償(compensation)。因此,患者與別人比較之后認為自已能力不足,就會在特定的領域極其努力地工作。自戀型人格屬于這種模式,是個體在與別人比較之后認為自已不重要、不如別
人,從而產(chǎn)生補償行為。M仙o(1985)發(fā)展的社會學習理論不考慮照料人對患者的傷害或患者的補償假設,而認為自戀主要是由于父母對孩子過度重視造成的.M0認為,一旦父母過度夸張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意識和權(quán)力意識,孩子內(nèi)在的自我形象就加強了,而外在現(xiàn)實并菲如此。當感到失望時,過度夸張的自我形象就會產(chǎn)生憤怒,不斷強化之后就導致自我形象歪曲。通過推理內(nèi)心結(jié)構(gòu)可限制個體自我形象的膨脹。
Young(1990)詳述了人格障礙患者的認知方法,列出了幾種早期適應不良的圖式(earymaladaptive schemas,EMS),即絕對的、自我永存的信念,這些信念開始于童年早期,通過互動模式而習得。NPD患者可能在損傷他人和不能寬恕他人方面與EMS有重疊。損傷他人即指自我中心的利用他人的行為,不能寬恕別人則反映了患者致力于獲得高人一等的優(yōu)越感。從手淫到阻止人格發(fā)展的障礙再到人格缺損逐步形成了自戀型人格,這些是基于社會適應不良的信念或者膨脹的自我形象而產(chǎn)生的精神動力學方面的文獻提供了很多有關自戀的現(xiàn)象學資料,但其中很多假設缺少實驗支持。認知方法可以與現(xiàn)象學資料緊密聯(lián)系起來,并提供對患者和臨床醫(yī)生都易于掌握的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