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觀點認為自戀者是低度自尊的,但下面有些實驗依據與此觀點相反(Baumeister,2001)。自戀者特征性地認為他們比其他人優越,在對自我的評估報道中常常壓低了他們的高度自尊。實驗室和臨床研究發現,自戀、高度自尊與攻擊、暴力行為相關聯。不過,需要更多的臨床和非臨床人群的對照研究來澄清這些關系。自戀型個體臨床表現為自尊受損,在自尊受到威脅時,常常反應強烈。
自我驗證理論認為,自尊是惠者尋求反饋背后的原動力(Swann,1990)。夸大自我形象的個體易于產生和保持虛構的正偏倚,他們渴求積極反饋,避免自我觀念的改變,對別人要求苛刻,以敵意和攻擊應對矛盾,行為不協調,與低度自尊者完全不同(Baumeister.Smart,&Boden,1996),在成人和住院青年中發現對自我形象虛構的正性偏倚與攻擊性行為、人際關系不良、不受歡迎的個性、抗衡他人的拒絕等相關聯(Colvin,Block,&Funder,1995;Perez,Pettit,.&David等,2001),愛逞威風的人高估了他們在理論上和人際交往中的技能,承認存在不現實的高度自。同樣地,研究發現城市中貧民區有暴力行為的年輕人存在明顯高度自尊而非低度自尊(Baumeister,2001)。在各種實驗室研究中均提到自戀與敵意攻擊之間的關系(Kernis,.Grannemann,.&Barclay..1989;Rhodewalt,&Mort,1995).Raskin等(1991)認為自戀與支配欲和敵意呈正相關,Wink等(1991)認為自戀還與夸大、愛出風頭、輕視別人呈正相關。自戀者在自我受到威脅時,如對其壞的評價,攻擊他人的行為會有所趨緩(Baumeister,,Bushman等,20OO;Bushman,Baumeister,1998)。在監禁的暴力患者中,發現高度自戀和自戀型人格障礙是家庭暴力的危險標志,尤其是家族中有虐待史者則更明顯(Dutton,Hart,1992)。Baumeister(200)研究發現,與男性大學生相比,暴力犯暈者顯示了中度到高度的自尊,平均自戀分數高于其他任何公布過的資料。Baumeister指出:“只要沒有人侮辱或批評自戀者,他們就不會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攻擊性行為”(p101)。Bushman和Baumeister(1998)運用精神動力學的動機理論將高度自尊和自戀區別開來,并從認知中分離出情感。他們指出“高度自尊指認為自己很好,而自戀則意味著熱切地想要認為自己很好”(①.228)。他們認為自戀是高度自尊的亞類目,自戀者雖然對外在威脅自尊的事件有反應,但對自我形象的認識是夸張而固定的。在文章中對認知模式未作評述。盡管自尊和自戀存在關聯,但二者有不同的特征。高度自尊的個體不一定是自戀者,二者對個人價值均很自信,高度自尊者對自我的尊重通常基于現實的自我評價,包括在社會規范和機遇指導下認可的才能、成績、人際關系。而NPD患者的自尊是建立在表面的成功和經歷威脅自尊事件上的,這種對自尊的威脅通常是由對成功的挑戰轉變而成的。自戀者仍然固守著無瑕疵或強大的形象的重要性,有如水仙愛幕自己的倒影而在水邊生根一樣。一日無瑕的形象不存在,不如別人的核心信念就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