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癥又稱歇斯底里,系由于明顯的心理社會因素,如生活事件、內心沖突或強烈的情緒體驗,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一組病癥。病前的性格特征與疾病的發生、癥狀表現、病程長短有密切聯系。臨床主要表現為感覺障礙、運動障礙、意識改變、情感爆發等精神癥狀,但缺乏相應的器質性基礎。其癥狀表現可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點,有時可由暗示誘發,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復發作的傾向。
1982年我國12個地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本病在15一59歲人群中,患病率為3.55%,占全部神經癥病例的16%,居神經癥中第二位,僅次于神經衰弱。其中農村患病率(5.00%)明顯高于城市(2.09%o)。山東掖縣農村調查(1982),癔癥的終身患病率為10%,年患病率為7.65%。女性患病率(14.2%)顯著高于男性(0.85%0)。在19歲以下組患病率為0.43%,20一90歲組為13.57%,60歲以上組為6.19%。文盲或半文盲者人群的患病率為(18.30%)顯著高于文化程度較高者(小學組4.08%,初中組0.37%);經濟文化條件較好的鄉鎮,其患病率為(4.29%),顯著低于經濟文化條件較差的鄉鎮(10.19%0)。這類資料提示癔癥的發病受城鄉性別、年齡和社會文化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