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世,誰不希望健康?然而,什么是健康?這個問題的回答,人類“前赴后繼”用了數以千年的時問。在古代,混沌初開,自然科學處于尚未發展階段,人們持著天人合一理念,認為在整個字宙環境中,人也是一個小小的天地,而這個小小天地生長生活于大宇宙環境的包圍中,不能不受大宇宙的影響。因此,醫學要特別法意天、地、人之間的關系,要因人、因時、因地、因證而辨證施治。這種醫學被稱為“小宇宙”模式,雖有其樸素的辯證整體觀,但相當粗糙。
至15世紀以后,隨著科學的發展,特別是顯微鏡的使用,物理、化學、數學對醫學的滲透,以及X線、同位素和其它技術引進醫學,使醫學起了革命,躍進嶄新的“生物”模式。生物醫學以還原論和身心二元論為其方法論基礎,認為人體所有疾病都是局部組織或細胞的損害,都可以在器官、細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特異性和生化代謝的特定變化,都可以找出其相應的特異性的治療手段。
這種單純依靠生物技術來對待機體疾病的方法,弊端易見,對那些“運用目前檢查還查不出組織結構上變化”的疾
病,如精神病、心因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等,則束手無策。20世紀40年代后,由于生物化學、免疫生物學、應激學說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別是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和耗費
結構等理論的出現,醫學內涵和外延不斷深入和擴大。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新的健康概念:“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這個概念標志著醫學“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誕生。這個模式中,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各有各的內容,各自發揮其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聯系和制約。
人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生物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是心理因素賴以產生的物質基礎,但它產生后就時刻給生物因素以
深刻的影響和制約;社會因素是在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共同基礎上產生的,它直接影響和制約心理因素,間接影響和制約生物因素。三者之間,如果保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就意味著完全健康;否則,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將導致機體平衡的破壞,產生這樣那樣的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