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認知療法主要適用于焦慮性神經癥和應激有關的心身疾病的治療。自1995年開始,道家認知療法已經在全國十六個省市的有關單位進行臨床實踐,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楊德森(2002)認為,“對一部分神經癥患者和急性與遷延性應激障得患者,以及某些人格障礙與特殊個性的人,推薦道家處世養生方法,作為其價值取向或心理危機應付方法,使其減少或擺脫精神痛苦,促進心理健康,是應該得到社會與醫學界認可的。”①道家哲學中的許多處世養生之道,實踐證明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研究表明,對于精神應激及其相關疾病、精神創傷、A型性格、身心疾病,道家認知療法具有良好效果。
黃薛冰、張亞林、楊德森等人(2001)將中國道家認知療法用于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結果證明道家認知療法提高了干預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降低其N分(EPQ量表),改善其應對方式。黃慶元和李建國(2002~2004)采用中國道家認知療法,治療抑郁癥35例,療效基本肯定。朱金富、楊德森等人(2005)將206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控制組和對照組,控制組
用道家認知療法進行為期3個月的干預及6個月的隨訪,對照組用單純的藥物治療,采用A型行為問卷和精神超脫價值觀問卷進行前后評價對比,結果發現道家認知療法可減少冠心病患者的A型行為,增加臨床療效,改善預后。
道家處世養生原則有8項32個字,既可作為中老年人健康的價值觀,培養超脫精神,求得精神上的平安:也可在面臨生活事件,遭遇挫折與失敗時,作為擺脫精神痛音的一種理應付方法。
張亞林認為,道家認知療法是有其適應證的,治療廣泛性焦慮障礙比較有效,對強迫癥的治療效果較差。他認為,對已形成多年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進行矯正調整是非常困難的,然而一旦改變,就會出現標本兼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