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么綜合征”,是指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父母二人,對獨生子女這個“么”,過分嬌生慣養(yǎng),使獨生子女形成不正常的精神行為和心理行為,甚至逐步導致產(chǎn)生特定的精神弊端。“四二幺綜合征”的征狀,公說公理,婆說婆理,可以羅列一稻籮,但概括得最為形象的是幼兒園阿姨的描繪。
一是嬌氣十足。早上進園,扯著媽媽或其他送他們?nèi)雸@的人的衣角,哭鬧著不讓離去,彼此討價還價,最后達成“君子協(xié)定”,互道“再見”。進了園,向阿姨撒嬌,什么都要依他(她)的,稍不如意,就往地上一坐,大哭一場。
二是私心重。玩的時候,霸著玩具,不讓別人玩。看到別的孩子有自己喜愛的東西,不管三七二十一,采取各種手段據(jù)為配有。甚至見到別的孩子穿的繡花鞋和自己的一個樣,就說別人腳上的鞋子是她的,非要人家脫下來“還”給她不可。
三是性格孤僻。性格內(nèi)向,不合群,整天或呆坐著,或獨來獨往,不睬阿姨,不交朋友,不吭一聲,也沒有笑容。
四是生活自理能力差。過集體生活,要求吃飯后把自己的碗和匙子送到一定的地方去,不少孩子總是丟到臺面上了事:午睡時會脫掉衣服鞋襪,總要阿姨代勞,否則就和衣鉆進被窩:別孩子,到了4一5歲連吃飯也要阿姨喂。顯然,獨生子女的這些“綜合征”,是他們的特殊條件和家教不當?shù)漠a(chǎn)物。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對自己的“獨苗苗”太疼愛了,以至對他們的不合理要求,也總是百依百順地給予滿足;結(jié)果,孩子滋長嬌氣,養(yǎng)成依賴心理。在家里,如果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總是讓孩子一個人獨占,而不是有意識地教育他們跟別人一道分享,漸而漸之,孩子的私心越來越重。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如果家長不是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接觸鄰居們的孩子,終日圈在家里,就很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眾所周知,人是自然人,也是社會人,但更本質(zhì)的是社會人。社會是人們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是人們在一定的物質(zhì)生產(chǎn)活動基礎上形成的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中,人們有一種你少不了我、我離不開你的“粘”性,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所謂“萬事不求人”只是一句空話。
“四二么”綜合征很難適應這樣的社會要求。幼兒園阿姨認為,“四二么綜合征”可以消除,而且不難消除,只要家長放棄對他們的嬌慣與溺愛,讓他們過上集體生活,接受德智體美勞的基礎教育,癥狀就緩解并漸臻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