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心理專家成向東:
(1)自信心理訓練:屬行為治療的一種,適用于人際交往中缺乏自信和自我表達能力的患兒。通過對患兒進行循序漸進的示范訓練、角色扮演和社會性獎勵,使患兒能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克服過分敏感、緊張、恐懼及自卑的心理,增強自信,減輕或逐漸消除患兒在社會交往中的回避和害怕程度。
(2)示范療法:當社交敏感性障礙患兒害怕接觸某些物體或情境時,通過醫生,對這些事物或情境的接觸,引導患兒觀察和模仿,逐漸消除患兒的恐懼、害怕及焦慮情緒,起到對患兒的示范和治療作用。醫務人員的鎮定自若和自信的態度起到了榜樣的作用,可解除忠兒的心理負擔,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
(3)行為塑造法:對該癥患兒的回避行為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行為塑造法的理論基礎是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即當患兒出現某種良好的行為時,立即予以陽性強化;出現回避、退縮等不良行為時,則不予以強化或給予負性刺激,以逐漸消除過分敏感、緊張、害怕和害羞的不良情緒,培養良好的社會化行為。
(4)松弛療法及生物反饋訓練:對該癥患兒可采用漸進性全身肌肉松弛療法及生物反饋訓練,要求患兒與父母一起加,反復訓練,最終取得全身肌肉松弛的效果。而生物反饋訓練是借助于電子儀器,將患兒體內的生理變化指標反饋給患兒,讓其學會調整和控制自身體內的生理變化信息,以逐漸改善患兒的內臟功能狀態,矯正機體的不良反應,使患兒的恐懼害怕情緒逐漸消失。
(⑤)家庭心理治療:兒童社交敏感性障礙與家庭環境因素、父母的個性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水平、教育撫養方式及親子關系密切相關,因此應詳細了解患兒的家庭環境因素、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情況,父母的情緒反應、行為方式及其可能對患兒產生的影響,對家庭環境及家庭功能系統中存在問題分別予以心理行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