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爾認為,如果人的意義意志受阻,就會出現生存挫折,表現為一種生活空虛,即缺乏生活目的和意義,感到厭煩和無聊。“人對于意義的尋求可能引起內在的緊張而非內在的平衡。然而,這些緊張是精神健康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心理健康的基礎,是某種人們已經實現的與還應努力爭取實現的成就之間的緊張,或者是人們已經成為與將要成為之間的距。”弗蘭克爾認為,這種緊張,即保持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存在于人的內心,對于人類的精神完滿是不可或缺的,是健康人格的一個重要標志。他甚至說,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比生命中存在著意義更能幫助人在最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
心理健康的人總是不斷地追尋和發現生活的目標和意義,而心理不健康者正是因為缺失生活目標,找不到生活的意義而感到空虛。來訪者經常感到生活缺失意義和目標,生活在空虛狀態之中。弗蘭克爾把缺乏生活意義的狀態稱為意向性神經癥,通過面對和發現意義,有助于戰勝神經癥。人追求生命意義的自由意志還可能遭受挫折,意義療法把這一情況稱作“存在挫折”,它是導致心理失衡、產生心理疾病的原因。臨床醫師常常發現來訪者的問題與其說是臨床的癥狀,不如說是人的問題。弗蘭克爾認為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集體性神經癥,當前(指20世紀中葉)的集體性神經癥是存在虛空,缺乏意義。
精神神經癥并不是來自于驅力與本能之間的沖突,而是來自于存在的問題。與一般的心理療法相比,意義療法是精神神經癥的更為恰當的治療方法。弗蘭克爾認為,人們最需要認識的其實是他們的精神神經癥。他認為,人真正需要的不是達到無焦慮的狀態,而是為一個有價值的目標作出努力和斗爭,也就是需要一種自由選擇的任務。弗蘭克爾還列舉了他那個時代存在虛空的三大癥狀:精神消沉、攻擊行為以及濫用毒品和酗酒等,也稱為“大眾神經性三位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