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家高爾頓·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認為,人格是指快定人“特定行為和思想”的一種心理過程,迄今為止,這仍然是一個很貼切的定人格特質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很少有問題能像它那樣備受矚目且飽受議。人格心理學的領域是相互矛盾的研究取向的集合體,它們質疑一些基本料題,例如,是否存在決定人行為的一個獨立的、核心的自我?若是這樣,那題個獨立的、核心的自我是什么,我們如何測量它?
想一想關于主要人格研究取向的這些概述。古典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格的本質特征是人們如何處理他們的壓抑內驅力,例如性沖動和攻擊沖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間的交戰、妥協、休戰,對“我們是誰”做出了界定。對于人格,只有古典精神分析學派強調潛意識是分析“我們是誰”的主要研究取向,行為主義與精神動力學派截然相反,該學派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我們預測腦是人的行為,那為何還要探視人的內心?盡管行為學派的隊伍日漸縮小,但圓然有不少的行為學家只關注決定行為的外部客觀環境,而非內部心理構念。太原心理咨詢師成向東:精神動力學派的推動力是現象學研究,現象學理論學派認為,要想理解 人們為何會做出或此或彼的行為,就必須透過他們的雙眼看世界,檢視他們對自我的獨特構念,以及在社會世界中發現的意義。很多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研究取向運用到對自我觀念的研究中,自我觀念是人們關于“我是準”的各種前念的集合,在很大程度上,研究人員認為,盡管他們的研究取向通常會避開有關意識的問題,但人們還是會意識到自我構念。 近年來,人格研究的主流方向是特質論,該理論試圖對人們共有的某些本人格特質進行獨立研究。特質論的研究取向很少涉及人格特質起因的理論更多的是對人格測試結果的定量分析,通過人格測試,人們可以了解自己或地人的人格特質。經過復雜的分析,研究人員得出五大人格特質:外傾性、情緒穩定性、入宜人性、盡責性入開放性。研究者認為,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擁有這些特質,它們是人格的基礎。人們對于他們人格特質的一系列特有想法和觀點,就可以對核心自我或“真實”自我作出定義。行為遺傳學家會采用人格特質的研究取向,他們對成長于不同家庭環境的雙胞胎進行人格比較,以此研究人格特質的遺傳程度。他們發現,在人格特質差異形成因素中,遺傳性因素通常占到20%~50%的比例。
與上述研究取向相比,后現代主義學派認為,根本不存在單一的、連貫的人格或自我。他們認為,在當代錯綜復雜的社會中,人們會遭遇矛盾沖突的多重影響,使得我們很難擁有單一的、連貫的自我。在他們看來,或許,自我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文化、角色扮演以及生活環境的不同而發生政變,所以,試圖對人們擁有的一系列核心人格特質進行測量、定義,這是毫無意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