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田療法誕生于1919年,它是由日本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森田正馬教授創立,倡導順應自然、為所當為的心理治療。它長期被應用于治療抑郁癥、神經癥、自主神經失調等疾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獲得國際公認的帶有東方色彩的心理療法。森田療法的核心理念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旨在打破抑郁者所陷入的精神束縛機制。森田本人稱這種方法類似于佛禪的“頓悟”狀態,可謂以東方的智慧來進行心理治療的成功典范。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它的治療原理。
1.順應自然
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雖然只是談教育,但是在心理治療的層面其實也同樣適用。的確,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一味地進行說理明顯是徒勞的,畢竟道理誰都懂。僅僅依靠理智是不足以克服抑郁的,相反,需要在感情上經歷過體驗才能獲得改變。而人的感情有一個規律:你越注意它,它就越強化;你不理睬它,它反而會自然消退。因此,森田療法主張,對于自己的煩惱、苦悶狀態首先要承認并接受,不要去刻意改變,要順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地勸慰,當這種狀態達到頂峰時,情感就會變得遲鈍,患者反而不感到苦悶了。
森田正馬幼年時期便被夜尿癥困擾,以至于只好鋪草席睡覺,一直持續到12歲。這件事讓他長期深感自卑,后來得知村里有位名人小時候也是如此,病情也就好轉了。此外,他還為神經衰弱所苦,雖多方求醫卻收效甚微,因此,很是擔心自己的健康。后來他在大學時還曾經因為父母農忙忘記給他寄生活費,而當時又臨近考試,誤以為父母不想讓他繼續讀書,抑郁和氣憤之下甚至有過自殺的念頭。但后來他下決心要做出一番成績證明自己,索性放棄治療,拼命學習,不但獲得了好成績,而且各種癥狀居然不藥而愈。從此,他驀然醒悟,自己的病其實不過是假想出來的。森田正馬后來由此提出了“疑病素質”理論,認為人是偏于內省的,因此,格外關心自己身心的異常狀態,并且憂心忡忡,這就使得人會出現擔心自己患病的精神傾向。有疑病素質的人,會把一些日常普遍存在的現象,比如口吃、頭痛、失眠等誤認為是病癥,而且在這些事情上過分集中注意力,比其他人更加的敏感,于是也就導致“病”得越來越嚴重。因此,他主張接受自己的各種癥狀和不良情緒,不要強迫自己,也不要壓抑或者排斥它們,簡而言之,就是不采用對抗的狀態,而是選擇與它們和平共存,讓它們自生自滅。
2.為所當為
在正視并接受自己身心狀態上的不適之后,我們接下來要做的是不受其干擾,努力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森田療法把與人相關的事物分為兩類:可控制的事物與不可控制的事物。可控制的事物是指我們通過主觀意志可以調控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則是我們的主觀意志無法決定的事物。我們只要控制可控制的事物就可以了,做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情,也就是“為所當為”。要做到“為所當為”,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需要忍受痛苦,為所當為。這也就是說,一方面要對癥狀采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另一方面要順應生命原有的欲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癥狀雖然痛苦,但我們要努力接受,把注意力放在有意義且能做出成效的事情上,這樣也可以轉移注意力。
舉個例子:有的人可能見人就恐懼,那么按照森田療法,就讓他帶著恐懼與人交往,該見的人還是要見,但注意力要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后,患者就會發現自己想要等癥狀消除再與人接觸的想法其實毫無必要。也就是說,該做什么,就馬上行動,即使痛苦也要堅持去做,這樣才有利于擺脫精神束縛。
第二,正視現實,陶冶性格。森田療法的專家高武良久指出,因為人的行動一般會影響其性格,所以“行動造就性格”是有一定依據的。我們的精神沖突往往止步于精神世界,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卻總是采取逃避的態度。僅憑主觀意志的努力我們是無法擺脫苦惱的,唯有在實際行動中才可能讓思維得到提升與飛躍,從而更加適應生活。就如同一個人想要學會游泳,他如果因為怕水而不跳進水中,就永遠學不會,即使之前基礎為零,跳入水中也是可以做到的,其余的技巧都可以慢慢學。
太原圓成心理咨詢成向東老師談到,在實際行動中,我們可以發揚自己性格中的長處,比如嚴謹、勤奮、責任感強等,而摒棄性格中的不足,比如過度的自省和完美主義等。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陶冶性格的過程,它不等同于改變性格,而是對性格的揚長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