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處于得病或不幸的境遇中時,總是會得到額外的照料或者某些特權:記得小時候家里經濟條件比較差,只有在過年過節或者家里來客人的時候偶爾會吃到雞蛋、喝到牛奶。然而,如果家里有誰感冒了或者不舒服,那就可以及時享受到這樣的待遇。當年我曾羨慕過正在感冒中的兄弟姐妹。當然,我也會因感冒而得到這樣的待遇。
上初中時,我都寄宿在學校,每個月統一放假一次,但這一點假期對我來講遠遠不夠,我幾乎天天想家。老師和家長對我的要求都比較嚴格,盡管我非常想家,但不能隨意請假。不過也有特例的時候:當我感冒了或者身體不舒服,家里會來人看望,我也會被允許回家休養幾天。
在高中時,男孩、女孩們都開始有了小秘密,總想找一些理由來接近心儀的對象,感冒或不舒服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和理由。每當我病倒了,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向我心儀的對象尋求幫助:可以讓他陪我去醫院、幫我拿藥、幫我打飯、打水或者幫我記筆記、補課等。我的二哥一直不愛上學,但父母都非常希望他能通過念書來改變命運,于是,無論他如何不愛上學,但父母都堅決不同意他輟學。后來他上了初中,老鬧肚子,隔三岔五就需要休息,才過了一學期,由于落了太多課程他被留級了。新學期開始后,他的病情并沒有好轉,到最后他因病“被迫”輟學了。
我們幾乎都有過因為病癥而獲得特殊照料、獲得好處的經歷。剛開始的時候,獲得這種“好處”對我們來講是個意外。但是,如果這樣的“好處”總是與病癥一起出現,那么我們的潛意識就會開始“思考”和總結,認為病癥和獲得照料或獲得某些特權是有直接關聯的,我們可以通過病癥來實現很多內在隱藏的、不能通過正常努力而達成的愿望。于是,原本無目的的生病往往就會變成有目的的生病,如果通過生病而實現內在愿望的嘗試總是獲得成功,那么病癥就會變成我們的工具——獲得某種好處的工具。
利用病癥來換取好處,這種模式是我們通過觀察、學習和總結而形成的。當這種模式一旦形成,我們就會無意識地動用它,我們的外在會真實地經歷病癥。
避免無意識動用病癥的方法就是要對其有意識,要看清楚我們內在真正的需求。我們不但需要看清楚自己內在真正的需求,而且應該看清楚與我們親密關聯的其他人的內在需求,這樣我們就不會盲目地利用病癥或者不會無知地被他人的病癥所控制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不要在病癥期間給予自身太多的關照以及特權,這樣可以修正內在利用病癥的模式。就如用調皮蛋、搞小動作和破壞行為來換取父母關注的孩子,如果父母總是如其所愿地放下手中的事物投以關注,甚至笑著拍下他的屁股,這會讓孩子感覺更像父母在和自己做游戲,因此當他需要獲得關注的時候,就會頻頻采取這樣的方式,直到更加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