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心理咨詢有一種誤會,覺得就像咨詢師和來訪者坐在一起分糖果,大家一起樂呵呵。其實,咨詢師很可能不會一直讓你感到高興、滿意。在咨詢的準備階段,也許你會有好感覺,那是醫生要和你建立咨詢關系,等到了治療階段,由于醫生的擾動,很多被你壓抑了的痛苦體驗會再現,你會有一段時間陷入心理紊亂,性格也會有些退行,希望依賴這個醫生。這個階段很重要,把壓抑的情結釋放出來,經過處理,整合,重建,人的內心可能就獲得新生。
有些咨客,感覺不好時以為是心理醫生沒有水平,于是自動脫離了。他們失去了自我覺察、分析、更新最好的時機。事實上,咨詢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討論與咨詢師的關系。不少來訪者,在咨詢的過程對咨詢師有意見,比如認為咨詢師對他不夠關心,或對咨詢師的某些言行感到憤怒、不快,但卻不敢暴露出來,怕把咨詢師得罪了。這樣一來,咨詢就缺乏坦誠,治療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其實,這些感覺是非常重要的,要隨時讓咨詢師知道,以此來調整治療關系。
德國一項調查,長期的精神分析中(超過2年),有80%-85%的人對咨詢感到滿意,而中、短期療程,只有70%的人對咨詢感到滿意。這是一個有趣的數字,也許因為,長期咨詢能使來訪者有機會對自己有一個深入的覺察和改變,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適應能力,而短期治療,只是較淺層面地解決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