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應激的心理反應,機體在外表行為上也會發(fā)生變化。
1.逃避與回避 逃避是在接觸應激源后采取的離開行為;回避是在事先知道,因恐懼而采取的避開行為。兩者都是為了擺脫應激源,避免應激反應發(fā)生,排除自我煩惱。
2.退化和依賴 退化是指成年人遇到挫折或遭遇應激時,放棄應有的應對方式而使用幼兒時的應對方式應對環(huán)境變化或滿足自己的欲望,從而獲得別人的同情和照顧,以減輕心理壓力和痛苦。退化行為必然會伴有依賴心理和行為,即不愿做分內(nèi)的事情,事事處處依靠別人的照顧。兩者都是為了贏得別人的同情、關心和幫助,以減輕心理壓力和痛苦。
3.敵對和攻擊 其共同的心理基礎是憤怒。敵對是內(nèi)心有攻擊的欲望,但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不友好、謾罵或羞辱別人。攻擊是在應激條件下作出攻擊反應,攻擊對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是別人也可以是自己。臨床上有些患者拒絕治療,不合作或傷人毀物,都是敵對和攻擊的表現(xiàn)。
4.無助與自憐 無助是一種呼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無能為力、聽天由命的行為狀態(tài)。自憐是自己可憐自己,患者常常感到孤獨、失助、缺乏安全感。對于這類患者單純的教育是無效的,常常需要傾聽患者的傾訴,加強溝通,并提供社會支持。
5.物質(zhì)濫用 某些人在應激狀態(tài)或心理沖突時,不是采用積極的應對措施,而是借酒消愁或吸煙解悶,或濫用某些藥物來麻醉自己,以達到暫時解脫煩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