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關于“自我發現”的問卷調查中,太原心理咨詢成向東老師設計了這樣一些題目,來測試學員們對自我認知的程度。
(1)你認為自己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2)如果給你一種能力,讓你有機會變成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你愿意做誰?
(3)如果你可以擔任任何你想要的工作職務,你最想做什么?
(4)如果你可以改變生活中的一件事情,你會選擇哪一件?
這一調查結果顯示差別極大:絕大多數人愿意繼續做自己;非常多的人想換職業,想改變一下生活的狀況,還有很多人干脆就留個空白不做回答,因為“沒做出過什么成就”。只有一個答案最令人感到困惑,他說:“我只想做一個更好的人。”
當一個人心中開始存在一個“更好”的概念時,就意味著他認為現在的自己是不夠好的。而這并不是孤例,放眼望去,這種有“自我懷疑”傾向的人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即使是一個表面上看上去很成功、很自信的人,也不一定像他所表現的那么自信,他同樣會懷疑自己的某些能力。
如果再向深層次探索,你就可以發現:這個“更好的人”意即被更多人所接納的人。然而事實上,如果你能更大限度地接納自己,就不需要苛求其他人的接納,更不必太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肯定,最重要的是:“你如何認定你自己?”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適度的自我懷疑,能夠激發個體的內在潛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個體成長,但這種懷疑一旦過度,不僅會影響個體的判斷,對決定產生負面影響,長期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還會讓個體產生絕望、抑郁甚至引發更復雜的情緒反應,變成圍繞在我們周圍的沉疴、痼疾,當你想去追求改變與夢想時,心中總有一個聲音在不斷地敲打你:“你不夠好不夠強大……”所以,只有擺脫這種消極的思維模式,才能把我們內心的潛力真正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