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心理咨詢師在個人微博上說,這么多年來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來訪者是一位姑娘。她面容姣好,裝扮精致,一舉
一動都盡顯精英氣質。然而,她坐下來第一句話卻是:“我真的很討厭我自己。”深入交流后才發現,姑娘一路走來都懷抱
著一種苦大仇深的心態。
曾經的她,肥胖、自卑,是個不折不扣的丑小鴨。是想要變得更好的夢想給了她無窮的動力,卻也帶給了她無限的
痛苦。她最后確實成功逆襲了,心性卻也變得越發敏感脆弱。無論是在職場上,還是在親密關系中,她心里都充滿不被肯
定的恐懼,動不動就情緒失控。精神分析學認為,欲望雖然催人奮發向上,但也會給人帶來一種負罪感。只要有欲望,就一定會經受負罪感的折磨。為了減輕負罪感,我們會在實現欲望的旅途中有意無意地給自己施壓,甚至不斷折磨自己。哪怕想變成現實,我們真的取得了令人艷羨的成就,卻也無法真正從中得到快樂,或者充分享受這榮耀,反而會變得越來越恐懼焦慮。
只因我們在潛意識里將“受苦”與欲望之間畫上了等號。仿佛只有吃盡苦頭,才能實現欲望;只有保持苦大仇深的狀
態,才能讓這輝煌延續。原本成長的過程就一定是充調挫折與收坷的、很少有人能一帆風順地實現夢想。可光是抵御來自界的打擊還不夠,我們還要接受自我心靈上的壓道與折磨。長此以往,很難保證我們的心理狀態不出問題。主持人竇文濤在“圓桌派”中提到這樣一件往事,當年他在接到高考錄取通知書前,心理負擔極重。也許是為了纖解
壓力,他開始抽打自己,甚至逼迫弟弟打自已耳光。
其實,他這種反常的行為正反映了一種潛在心理:欲望就該與受苦緊緊聯系在一起,仿佛吃盡了苦頭,迫切想要實現
的欲望就能更順利地實現,結果就能變得更好一點。生活中,這種心態并不鮮見。比如,翻開朋友圈,很多人的個性簽名都是“成功就是要對自己狠一點”“要么瘦要么死”…帶著這般決絕的信念,很多人一路咬牙拼搏。
很多心理學家指出,采取這種信念模式去打拼事業,確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與此同時,它又會對人的心理健
康造成威脅。比如,你永遠會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對自己不夠狠。如果你不夠愛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也很難信
任別人。若你很難在人際關系中獲得愉快舒適的感覺,內心的焦慮、痛苦便更難以紓解。這無異于一種惡性循環。對此,心理學家武志紅解釋道:“內疚是對自己的攻擊,當他們想完全消滅掉這種自我攻擊時,他們就將其變成了向外
的攻擊。他們越是拼命滿足自己的需要,罪惡感就越強,這時他們對別人的攻擊性就越強。”總而言之,是欲望帶來的內習:讓自己身處靜謐的環境中,閉上眼晴,感知自己的身體,看看哪個部位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很多人在做這個練習的
時候常常不自覺地哭了起來。只因過往他們對待自己太嚴厲,從未過多關注過自己的身體。等他們真正安靜下來去感知自
己的身體時,很多隱藏起來的負面情緒便一股腦爆發出來。
另外,無論每天有多忙多累,都要勻出一點時間和自己相處,清空腦袋,排空壓力。赤腳踩在草地上,沐浴著陽光,
感受這靜謐的時光。或者坐在干凈的地板上,喝一杯紅酒,聽一首音樂,內心的罪惡感、不安全感會隨著這個練習逐漸淡化。如果在實現愿景的旅途中,你已經吃了太多苦,承受了太多來自外界的壓力,為何還要在心理上壓迫自己?你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苦”都能讓你成長。很多人為的苦其實是沒必要的。而每一個備感壓抑的當下累積起來,只會讓你抵達一個升級版的愁云慘淡的未來。所以,你要想法離開這種不斷內耗、傷人傷己的受苦狀態,去尋回輕盈柔軟的生活姿態,它能讓你毫不費力地抵達想要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