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種因素會導致恐懼癥一直頑固地存在:敏感化、逃避和消極歪曲的自我對話。第7章中討論了前兩種因素。當你對某種特定的情景、物體或是事件變得敏感的時候,就容易產生恐懼一換句話說,焦慮和這種情景、物體或是事件關聯在一起,形成了條件反應。如果某次你在高速路上開車或是獨自在家的時候突然驚恐發作,那么可能以后每次遇到類似情景的時候你就會開始焦慮。敏感化意味著僅僅是某種情景的出現,甚至只是想到這種情景,都會自動引發焦慮。
敏感化產生以后,你可能會開始逃避這種情景。反復的逃避是一種有效的強化,因為它總能幫助你從焦慮當中逃離出來。如果永遠都不想擺脫恐懼癥,那么逃避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這樣你永遠都學不會去控制這種情景。
第三個因素就是歪曲的自我對話。越是去擔憂那些害怕的事情可能發生,你就越可能產生一些與這種害怕相關聯的、破壞性的自我對話。你腦海中可能會出現這樣一些畫面:如果不得不面對這些事情會怎么樣?如果最害怕的事情恰恰發生了怎么辦?不管是消極的自我對話還是消極的畫面都會讓你的恐懼變得更加頑固,難以消除。它們也會摧毀你的信心,讓你不相信自己還可以克服這種恐懼。一旦擺脫消極的自我對話和消極畫面,你就更有希望能克服逃避的心理,直面自己的恐懼。
恐懼可能會以多種形式出現,但是其內在的產生恐懼的自我對話都是一樣的。不管你是害怕穿越大橋、在社交場合中發言、心跳加快、身染重病,還是害怕孩子會遇到麻煩,導致這些恐懼產生的歪曲想法不外乎以下三種:
1.高估消極后果發生的概率。歪曲的一種形式就是過高地估計壞事發生的概率。大多數時候你的擔憂都是些“如果”式的陳述,這種想法往往高估了消極后果發生的可能性。例如:“如果我驚恐發作并且完全失去了自控怎么辦?”“如果別人看見我驚恐發作,會不會認為我是個怪胎?”“如果我考試不及格而被迫退學怎么辦?”
2.災難化。第二種歪曲形式是認為消極的后果一旦發生,就會引發勢不可擋、無法控制的巨大災難。災難性的想法包括這樣的一些陳述:“我應付不了”“我完全被擊垮了”“我永遠都放不開這件事”“他們永遠不會原諒我的”。
3.低估自身的應對能力。第三種歪曲形式就是你沒有認識到就算消極后果真的發生了,你也有應對的能力。對自己應對能力的低估通常也體現在你的災難化想法當中。
太原圓成心理咨詢師成向東提示:以任何一種恐懼為例,檢驗一下造成這種恐懼的消極想法,你也許就能發現這三種歪曲形式。從這個方面來說,只要你用更現實的想法去克服這些歪曲想法,你的恐懼就會慢慢消失。恐懼本質上就是對某種威脅的過度高估,加上對自身應對能力的過度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