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生平最喜歡釣魚。在釣魚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魚兒咬鉤之后總會拼命地掙扎,結果越是掙扎魚鉤陷得越深,最后魚兒徹底失去了自由。由此,阿德勒提出了一個名為“吞鉤現象”的心理概念。對于現代人而言,無窮無盡的物欲便是這枚“魚鉤”。當它深深陷入心靈,你縱然負痛掙扎,也很難擺脫被束縛的命運。
一部日劇中有這樣的情節:女主人公原本過著平淡、幸福的生活。可自從隔壁搬來新鄰居后,她卻變得格外焦躁,整天魂不守舍、坐立難安。原來,隔壁家那對夫婦過著十分奢侈的生活。他們但凡出現在人前,總是衣著昂貴,打扮得極其時髦精致。尤其是那家的女主人,出人都是豪車接送,平時名牌包包不離手。女主人公看到這一切,突然自慚形穢起來。她心里涌起了無窮無盡的物質欲望。為了趕上鄰居的優質生活,她一改平日的節儉作風,借錢買了很多奢侈品。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她特意請人來家里擺拍這些奢侈品。隨后再將照片曬在網絡上,享受著他人的點贊與評論。當她像鄰居一樣穿上大牌服裝、用上高檔護膚品,那一刻她內心涌起無限快樂。只是,這快樂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焦慮、更多的痛苦。她漸漸發現,不知從何時起自己肩頭背負上了沉甸甸的負擔,一顆心再不復從前的簡單、純粹、自由。
《穿普拉達的女魔頭》中有一句經典臺詞:“自打你穿上那雙吉米周的鞋,你的靈魂就已經被賣掉了。”對物欲的追求、對繁華世界的向往讓我們有了前進的動力,可過剩的物欲卻會給你帶來情緒上的困擾。除此外,它還會糾纏你的思維,干擾你的判斷,直至你做出錯誤的、足以后悔一生的選擇。沒有物欲拖累的心,才是輕盈的。沒有物欲污染的靈魂,強大而美麗。當你把自由出賣給物欲惡魔時,便注定了日后的后悔不迭。某作家曾批判物欲至上的“三宗罪”。在他看來,過多的物質欲望除了會限制個人的自由外,還會摧毀全體人類的前途。其罪之一在于浪費財富。沉湎于物欲追逐,會對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造成巨大隱患。在物欲的驅使下毫無節制地消耗自然資源,會造成人類生態危機。其罪之二在于腐蝕政治。縱欲橫行、豪奢無比的古羅馬帝國的敗落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其罪之三在于懈怠精神、污染風氣。所謂玩物必喪志。古往今來多少人迷失在光怪陸離的物質世界中,以至于信念全失、理想全無,從此活得蠅營狗茍、麻木不仁。
《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留下這樣的箴言:“只是人心為物欲所蔽,失其靈明,如聾盲之不辨聲色,非其本性使然。唯有心靈免除了一切外物干擾,我們的生活才能隨之浸浴在平和的氣氛之中,不會因得到或者失去外在物品而痛苦抑郁、喜怒無常。而那些將自我情緒乃至人生的操控權都拱手讓給物欲惡魔的人,卻永遠得不到內心真正的安寧與自由。禪師的話擲地有聲,敲醒了在座弟子,也警醒了世人。生存在這個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社會中,我們總是一邊拼命加班、工作,拿命換錢,一邊卻瘋狂消費,不斷購買那些華而不實的商品:我們總是在物欲得到滿足的那一剎那陷人無聊與空虛、一面又千方百計地追求物質財富。面對不斷膨脹的欲望,我們俯首稱臣,最終變得面目全非。過度的物質欲望,帶來精神的極度空虛。
思想家盧梭曾感嘆道:“10歲時被糖果俘虜,20歲被戀人俘虜,30歲被快樂俘虜,40歲被野心俘虜,50歲被貪婪俘虜。人到什么時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太原圓成心理咨詢師成向東老師看來,現代人內心不能清凈、始終無法獲得靈魂自由,是物欲太過濃盛所導致。正如被上了鼻環的牛,被牽到哪兒是哪兒,自己的心卻始終做不了主宰。可惜的是,很多人卻主動在鼻子上拴上一根“欲望之繩”,任由自己被物質欲望逗弄得團團轉。荀子說:“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拼命索取物質,占有物質,反而會被物質所奴役。要知道,我們的生命之舟根本載不動那生生不息的物質欲望。過于依賴外物,必會因無窮無盡的誘惑而迷茫倉皇,從此背離豁達的心境。想要還心靈以自由,就必須放下對物質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