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瓶”、微信“搖”出有緣人……網絡社交成為當下最時髦的交友方式,不少內地青年因長期沉迷于網絡交友患上“網絡社交依賴癥”,他們通過網絡交友、戀愛,在網上無話不談,見面時卻感覺無話可說。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手機網民達到4.2億,網絡已成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
以下是:一個社交網絡依賴癥患者的自白: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變成了一個嚴重的社交網絡依賴癥患者。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看手機,按照次序打開微信,豆瓣,知乎,微博,全部刷一遍確認沒有漏掉什么重要的信息,才能心安理得的去洗漱,開始新的一天。這一行為堅持得久了,儼然成為一種具有某種哲學意味的儀式,昭示著我尚未與世界脫節,還能和小伙伴們愉快地玩耍。當然也意識到這樣不好。曾經在某好友的影響下,信誓旦旦地關掉了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也堅持了幾個月。然而最終兩個人都悄無聲息地重新打開了,再次加入了怪力亂神的朋友圈大軍中。經過這一段嘗試發現,像我這樣自私的人,大概并不在乎錯過了身邊的人發的什么,而是擔心自己會在朋友圈里的大家爭先恐后展示自己的洪流中失去了存在感。誰還能想到,曾經在人人微博最最火熱的時候,我是義正辭嚴拒絕所有社交網絡的人啊。其實我無數次的捫心自問,每天關注那么多的平臺,吸收那些有的沒的段子,輸出那些一驚一乍的感想,和認識的不認識的人互動,究竟有什么意義?其實還是因為孤獨。不想承認的孤獨。孤獨已經被文藝青年們玩壞了,變成了一個傻-逼兮兮的詞語。看見這兩個字,就能聯想起殺馬特的發型,大紅唇,臉頰一滴眼淚的自拍,約炮,寫不知所云的詩。所以人人都羞于承認自己孤獨,要偽裝出一副忙碌而充實的樣子,或許是展現給某些人看,你看我活得多好啊,誰離了誰不能活啊。或許是安慰自己,我的人生竟然如此有趣呢。而我偏執地認為,內心完滿而豐足的人,大概是不屑在社交中不斷地尋求存在感的。因為真的痛苦不會愿意言說,真的幸福沒有時間分享,心底的感觸也沒辦法用文字表達出來。就好像現在,我拼命地說說說寫寫寫,說是記錄下自己的感受也好,說是分享自己的經歷也罷,只不過是在滿足自己向某一個巨大而虛無的樹洞傾訴的快感。可是現在若是要我向某一個現實認識的人從頭說說自己的生活,卻真的不知如何下口,大概是喪失了線下聊天和交朋友的能力了。我在想,以后要是遇到一個喜歡的人,就把自己的所有賬號都扔給他看,省得浪費彼此的口舌。可是我也不知道那呈現出來的,是不是真的我。是哪一個我,開始自怨自艾,感時傷懷,又是哪一個我,變得心安理得,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