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參加的團體心理訓練中,學員Y的分享令人動容:“當老師指出是我第一個帶領團隊行動時,當同伴發現是我在默默計時,這種被注意到的感覺,讓我感受到了被看到、被關注、被尊重,那感覺就像在夜間行路時突然有人給我點了一盞燈。”
我們總以為"被看見"是像呼吸一樣簡單而自然,但它也自然到我們經常忘了它的存在。工作中,我們每天早早出門上班打卡,兢兢業業的完成領導交代的每一件工作,但是當年底評優評先的時候,我們卻又常常成為“缺席”的那個人;生活中,我們日復一日洗衣、做飯、整理家務、帶小孩,可是愛人卻習以為常,甚至有時候還要因為某道菜的鹽放多了責怪我們。我們辛辛苦苦的付出,卻經常被人忽視,我們反而成了“消失”的那個人。
1972年,心理學家烏爾里克·奈瑟設計了一項精妙的實驗:實驗向受試者展示了一段由若干身穿黑色和白色服裝的運動員在無規則移動中互相傳遞籃球的影像,并在中途混進了一只“大猩猩”。令人詫異的是,有50%的受試者竟沒有注意到這只捶胸頓足的“大猩猩”,即便“大猩猩”在影像中逗留了9秒之久。這就說明,被忽視的現象在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而1927年的霍桑實驗則揭開了另一重真相:當時,心理學家喬治·梅奧在美國西部電力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一系列實驗中發現,參加實驗的工人在感覺受到關注后,即使在照明條件變差和福利措施取消等情況下,工作效率仍提升了13%。所以,被關注等社會性需要的滿足往往比物質待遇更能激勵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就是“關注”的力量!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做個“三多”的人,增強關注力范圍,打破注意力盲區。
“多”看一眼。
首先需要我們主動將雙眼從事集中到身邊人的身上,排除其他干擾,專注于對方的一言一行。她今天是否換了新發型、穿了新衣服?她今天看起來是否精神狀態良好?等等。
“多”問一嘴。
在看到的同時,真誠的向對方發出肯定的評價或發自內心的關系和問候,通過我們的言語向對方傳達出我們的有意“關注”。
“多”聽一耳。
當對方在表達的時候,我們務必放下手機,停止思考,專注地傾聽,不打斷、不評判,給予對方充分的表達空間,并充分理解對方話語背后的含義和情感,并給予積極的反饋。
愿我們都能“看見”身邊的人,也愿我們都能成為“被看見”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