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當我們不斷地跟孩子講道理時,往往忽略了他們的內心感受。孩子的世界與成人不同,他們更多地是通過感受和體驗來理解世界。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是什么時候,你對父母最失望?一位網友的回答,讓人心疼:當我在難題面前抓耳撓腮時,媽媽一本正經地坐在我面前,從馬云講到王健林再講到任正非,告誡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能一事無成。當我拿起練了七年的吉他,想要重新感受什么是熱愛,媽媽沒收了我的吉他,告訴我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要被垃圾快樂沖昏頭腦,眼下的學習最重要。當我努力卻成效不大而傷心難過時,媽媽不停地絮叨:你要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她就像一架直升機,在我的頭頂盤旋,她說的話都對,但我卻一點也聽不進去。當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家長可能會立刻開始講道理:“你怎么這么不小心?杯子打碎了多浪費啊!” 然而,此時孩子可能正處于驚恐和內疚之中,他們需要的是安慰和理解,而不是一堆道理。這樣的講道理只會讓孩子感到更加不安和自責,甚至可能會讓他們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評價。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情感的發展先于理性的發展。在孩子年幼的時候,他們很難理解抽象的道理,而更需要通過具體的行為和情感交流來學習。如果我們總是用道理去約束他們,他們可能會感到困惑和壓抑。父母以“長者”的身份,自以為比孩子懂得多,強迫孩子按照自己設計好的路線付出努力。不顧孩子的內心需求,霸道地指點江山。孩子反駁無效,內心壓抑,只好退而求其次:既然我一無是處,那我就按你想的那樣壞到底吧。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媽媽總是跟孩子講道理,希望他能夠好好學習。她會告訴孩子學習的重要性,不學習將來會如何艱難等等。然而,孩子卻越來越抵觸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后來,這位媽媽改變了方法,不再一味地講道理,而是更多地關心孩子的感受,陪伴孩子一起學習,鼓勵他的每一點進步。漸漸地,孩子對學習的態度發生了轉變,成績也開始提高。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輸道理,而是用愛和理解去喚醒孩子的內心。當我們想要教育孩子時,不妨先放下道理,用行動去引導他們。
比如,想要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可以自己先拿起書閱讀,讓孩子在我們的影響下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想要孩子學會分享,我們可以在生活中主動與他人分享,讓孩子看到分享帶來的快樂。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他們的感受。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急于講道理,而是先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后再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孩子會感到被尊重和理解,也會更愿意與我們溝通和合作。在乎孩子的成功是父母的天職,但千萬不要忘記尊重孩子失敗的權力。孩子不是生而完美,而是在父母愛的滋養下變得越來越好。看見孩子的閃光點,看見孩子的一點點進步,讓孩子有足夠的信心一直在進步的路上。父母以為的未必是孩子想要的,孩子表現出來的也未必是父母想象得那樣。孩子永遠比大人想象中的敏感,也永遠比大人想象中的懂事。父母“大主角”的意識太強,只會越用力,孩子離你越遠。相反,懂孩子所想,懂孩子所以然。不以固有框架為孩子設限,在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和建議之前,先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被充分滿足,自然會向陽生長。在家庭中幸福快樂的體驗,比任何教育都有效。因為愛與理解,勝過一切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