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聞報道了一則少年離家出走的消息,而少年離家出走的原因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6月17日,河南焦作一流浪少年在乞討,警方疑其被乞討組織控制,介入了解情況。流浪少年稱父母工作太忙,凌晨一回家總不忘嘮叨兩小時,管得太多,不愿在家待著所以離家出走。僅僅是幾句嘮叨,對孩子而言威懾力這么大嗎?但多數網友對于少年舉動,卻紛紛表示理解。其中點贊較多的一條留言是這樣說的:我很能理解他,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教育不一樣,可在爸媽眼里我永遠都是錯的。爸媽都說是為我好,然而卻不站在我的角度考慮,難受……其實作為一個母親,我很能理解少年父母的心情。愛之深,責之切。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無可厚非,但有時不免急躁,一旦孩子沒做到,便嚴加斥責。“都說了多少次,怎么就是不長記性,我這是為你好!”明明是愛,但一出口反倒傷了他。父母的言行如果不恰當,那就成了“以愛之名”傷害孩子。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童年魔咒一般的——“我是為你好”。
為什么父母總愛說“我是為你好”?“我們都是為了你好?我們又不會害你。”,“我是為了你好才不離婚的,不然我早換個活法了”。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類似的話,是否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為你好”看似充滿善意。其實這背后隱藏的是,孩子,我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所以你要聽我的;孩子,你是我生的,我養的,我有權利決定你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孩子,我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不能辜負我。說“為你好”,就真的做到為孩子好了嗎?聽著“為你好”長大的孩子,又會是怎樣呢?成為了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卻喪失了自己獨立的人格;所有事都和父母對著干,形成了反叛人格;抑或是,表面上全都答應,背地里卻都不會聽從父母的,表里不一。
什么才是真正的對孩子好?
如此看來“為你好”,沒有做到為孩子好,反而會傷害孩子,那么父母該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對孩子好呢?
首先,聽聽孩子的意見。
當遇到與孩子相關的事情時,父母不要急著做決定,先問問孩子,對于這件事情是什么樣的看法、應該如何解決。然后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給予一些可行性的建議,而不是替孩子做決定。比如,當孩子早戀了,不要急著收繳孩子所有的通訊工具,苦口婆心一番勸說。而是試著,問問孩子為什么會喜歡對方,對愛情有什么看法。想起一個泰國短片《先別急著罵孩子》中,當媽媽看到滿身污泥的孩子從幼兒園出來時,孩子還沒開口,便開始喋喋不休責怪孩子。其實孩子并不是淘氣,而是為了幫助園丁爺爺搬花盆。得知真相后的媽媽們淚流滿面,紛紛表示誤會了孩子。所以多給孩子解釋和溝通的機會,多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這才是為人父母最高級的做法。
其次,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多采用啟發式的問句或者鼓勵性的語言。比如說,“你有什么好辦法?”,“只要你好好想想,肯定會有好辦法的。”。以此來激發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誠然,當孩子為自己的事情想出了辦法,做出了選擇,父母就要相信孩子,讓孩子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超限效應”:一次大會上,作家馬克·吐溫被牧師演講感動,準備捐獻身上所有的錢;10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略有不悅的馬克·吐溫,打算只捐一只口袋的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一毛錢都不捐了;當牧師終于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憤怒地從盤子里偷走了2元。這種由于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就是“超限效應”。當一個孩子被反復念叨100次,仍未有所改變,那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最后,做個與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做不到某件事情的時候,父母不能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去要求孩子做到。這樣,會把孩子推的越來越遠,孩子更不能理解父母。當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的時候,先問問自己是否有在學習。當父母要求孩子找對象談戀愛的時候,先問問自己婚姻是否幸福。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于孩子而言,為你好真的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和阻力。于父母而言,也許真的認為他們的安排是最好的。不妨讓我們先聽聽孩子的意見,努力去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做個與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我們一起遠離“為你好”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