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心理咨詢師談:孩子不愛學習,愛玩游戲,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曾經一位媽媽特意為了孩子玩游戲的問題前來咨詢,來之前跟孩子商量很多次,讓孩子咨詢,孩子不肯,所以,只能媽媽自己來咨詢。媽媽的問題是:“我兒子今年上初二,從上初一開始,就經常愛玩游戲,好好跟他說沒用,后來實在忍無可忍跟他翻臉,把手機給他摔了也沒用,他會用自己零花錢到游戲室玩,不給他錢,他就找同學借,或到爺爺奶奶那里要。現在搞到孩子見到我們就躲,也不跟我們說話,學習成績就更不用說了,下學期就要上初三了,按現在的成績,中考就更別指望了……唉”。通常情況下,家長面對孩子沉迷游戲的問題,一般會把解決問題的方向指向孩子。用的方法通常是:“你要好好學習,不然將來找不到好工作””,“你再這樣下去,怎么辦?難道不知道玩游戲會影響學習嗎?” “你再這樣下去,我就把你的電腦跟手機砸了”等等。用講道理與簡單粗暴的方式阻止,是家長們比較常用的方法,但效果到底好不好,就因人而異。
這里說明一下,愛玩游戲與沉迷游戲的區別:愛玩游戲是把它當成興趣愛好,但不影響正常生活與學習。沉迷游戲是把玩游戲當學習,生活不規律,有的甚至影響人際關系。
那么,一般引起孩子沉迷游戲的原因有哪些呢?
1、沒有養成自我管理習慣,自控力差。大部分的孩子,自控力都相對比較弱,個別家長覺得孩子太吵,要是能讓他安靜待在家,那么,玩電子游戲是最有效的方式,為了省事,慢慢養成孩子沉迷游戲的習慣。
2、家長焦慮的情緒,強化孩子的行為。有些家長會經常在孩子面前說:“叫你不要玩了你還玩”。 “把玩游戲的時間好好去看書”。 “你再玩下去以后就廢了”等等。過度的控制與焦慮往往容易強化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拐彎抹角的玩游戲。
3、孩子有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把游戲當成緩解情緒的武器。一般情況下,男人遇到難題時,為了緩解情緒,可能會用喝酒,抽煙、睡覺或釣魚等方式。女人遇到問題,更多用傾訴、逛街、吃東西、購物等來發泄與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假如孩子跟家長關系不好,或很一般,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又找不到健康的宣泄渠道與情感支持,再加上接觸游戲的機會很多。那么就容易把注意力轉移到游戲上。
4、在游戲中得到滿足----感受我是大王。這一點跟第3點有相似之處,第3點說的是情緒發泄出口。這一點說的是,為什么會沉迷無法自拔。游戲不僅有轉移情緒的效果,更有滿足心理需要的作用。曾問過沉迷游戲的大孩子,他說:“因為我游戲玩得很好啊!在里面我沒有第一也是第二,很多人都叫我大哥!在游戲中,體驗到無所不能的快感,而在現實生活中,只會被爸媽批得半死,學習永遠也跟不上......”。
那么,面對這類問題,要如何預防與解決呢?
以下幾點僅供參考:
1、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問題背后發生了什么?
游戲的本質就是閑暇時間用來娛樂,但假如把他變成工作(除非真的是游戲從業人員),學習或正常生活,那么,肯定有它的原因。比如,孩子是不是在學校有學習壓力?跟同學或老師有矛盾?受校霸欺負?家長過度壓制?夫妻感情長期不和導致孩子內心焦慮,嚴重缺乏愛與安全感等。所以,看似沉迷游戲的問題,很多時候是游戲背后有很多現實問題。家長需要做的是,解決自身問題的同時,幫助孩子一起面對。
2、把嘮叨變成有效的溝通
孩子不愿意跟家長溝通與分享快樂或難題。但從人的心理需求:渴望分享、獲得理解的層面來講,孩子其實很希望跟家長交流。所以,一次有效的溝通抵得上多次無效的嘮叨。我們平日里需要做的是,用客觀,不過度評價,不指責,去傾聽孩子所遇到的問題,哪怕是他犯了錯誤。那么,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并且跟他討論,以后發生類似的問題,要如何去避免等等。
3、在游戲里跟他變成“兄弟”
這個方法會被很多家長扔菜頭跟雞蛋哈哈哈。先分享一個故事:前幾天,到另外一個城市與親戚朋友聚會,一朋友的兒子上小學五年級,聊天中,了解到他很愛玩游戲,最近在玩“王者榮耀”。我抱著好奇與學習的心,讓他跟我講解游戲,我發現真的很好玩。搞得我也在想:要是讓我玩的話,那么我要選里面哪個角色?后來觀察到,這孩子性格很開朗,還會照顧比他年紀小的妹妹跟弟弟。聽他爸說:“我們生二胎了,剛三個月是個女兒,是他叫我們生的,而且是在二胎政策還沒開放之前,他就一直鼓勵我們生”。另外,這孩子平時學習成績也很好,這次期末考,考的也很棒。他爸說:“這次要不是我提前把他的手機收起來,跟他說,等考完試再給他玩,他這次可能考得一塌糊涂”。他有點挑釁看著他爸。我故意問:“你雖然不服你爸收了你的手機,但考試考得那么好,是不是覺得你爸特明智”。孩子抿著嘴笑著點點頭。再后來,也了解到,他爸其實也很愛玩游戲,兩人還蠻有話聊,甚至有點像“戰友”。也觀察到,孩子跟爺爺、奶奶、爸媽關系都很好。家庭教育方式相對民主,孩子能感受到愛與理解,甚至有自己適當的話語權......。
所以:有了關系,就沒有關系。沒有關系,一切就都很有關系。意思是,當彼此關系好了,有愛,有理解,有信任,那么很多事情商量起來都好說,甚至有一些小小的要求對方都能包容,甚至偶爾耍賴發脾氣也沒有關系。反之,當彼此關系不好時,說再多的大道理,對方都聽不進去。所以,與其關注孩子玩游戲,不如了解孩子的心情;與其嘮叨孩子玩游戲,不如多營造親子活動,讓孩子知道,現實中的“游戲”比網絡還刺激;甚至還可以了解孩子玩游戲的心情,當你理解他時,意味著孩子的心跟你走得更近,那么,孩子就不再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