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治療學理上的修正從學理上對精神分析治療方法進行修正,目的在于了解心理與適應問題的各種學說的修正,自我學說與自我界限的修正。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注意和著手:
1.人格發展的程序與階段性主題的修改在中國最早的哲學思想里,關于人格發展的學說是儒家的描述,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曾說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總結自己思想歷程所說的,從健康心理上講,是說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時內心應非常平和,有獨到的見解。人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應能把很多事情看得透徹清晰。這些對人生發展不同階段的總結和分析,是對中國人社會適應和人格發展的經典描述。結合精神分析治療人格的發展理論,一方面說明個體性格的形成與早期的人生經歷和遭遇有關,另一方面,也說明人格的發展會隨著人生的經歷,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我們只有順應這些發展變化,才能適應社會和保持健康的心理
2。人際關系與相處模式的理論性調節在人際關系相處過程中,西方家是追求人人平等和個性自由的,而在中國則自幼就要接受人際關系不平等的教育,從小就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在家里聽家長的話,在單位要聽領導的話,實際上所謂的聽話就是人際關系的不平等,下數或晚輩只能接受上級和長輩的意見,如果不接受或者進行申辯或提出異議,在家對孩子叫犟嘴,在單位就叫犯上。特別是受中國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影響,人際交往中的關系是不平等的,主要表現在親子關系的等級、家庭關系里的等級和社會關系的等級差異,這種等級之間的差異影響人際交往的心理變化,人們在交往時會自覺不自覺地把個人在交往中所處的等級來確定自己的言行進而引起心理的變化。因此在進行精神分析治療時,要從來訪者所處的家庭社會的等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其人際交往模式對其心理變化的影響,另外,儒家特別重視人際關系,強調人際關系中相互依存和支持的一面,當人際關系發生矛盾的時候,儒家基本的著力點在于強調人的自我約束,強調個人對自由的自省、自控,以達到在人際關系中的和諧。注重人際關系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講人情,重面子。面子問題既滿足了個體對自我的肯定,同時,也成了個人莫大的負擔。在精神分析治療中,來訪者的面子也需成為治療最大的阻力,治療者要幫助來訪者越過面子這一社會文化因素導致的障礙,同時,在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時,要考慮這種面子問題。
3.處理困難與防御機制的變化面對困難或挫折,人們采用什么樣防御機制,不但受自身個性和成長經歷的影響,同時還受個體成長的社會文化影響,比如在中國男女之間處理困難或應激時所采取的方式就可能有性別上的差異,女的遇到困難或者挫折時,可以找知心朋友表達自己的情緒體驗和傾訴內心的委屈,甚至哭泣或發泄,而男士自幼接受文化熏陶就是要豁達大度,容忍天下大事,受了委屈和挫折時也不能很好的發泄或表達內心的感受。中國文化里對男性情緒的約束有句話叫做:“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其實即使到了“傷心處”還有“男兒流血不流淚”的教海和約束,因此,在中國個階段有一首歌,叫做“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由于它唱出了男人的心聲和心思,得到了很多男人的喜愛而流行于社會。另外,中國人采用阿Q式的精神防御,即把外部世界看成是同自己達成的契約,周圍的一切是依主觀的想象為轉移的,也即“我認定怎樣它便怎樣。”只要不執著于客觀和絕對性,通過改變想法就可以改變世界,就能從困擾我們的世界中擺脫出來。這種對付困擾,煩惱的妙法,代代相傳,積淀成了民族的深層文化心理。這種把不合理的事實合理化,或將責任推給環境,以及通過貶40低他人來拾高自己等,可以把由挫折、失敗等造成的沒面子的事情所產生的焦慮、威脅減輕,不致引起情緒過分波動而造成心理紊亂。但無論如何它畢竟是消極的,因為它從精神上阻止了個人改善生存環境,挑戰痛苦的努力,看似智慧,其實是懦弱和懶惰。以上幾方面的內容需要在實施精神分析治療時認真考慮和修正的,在本土化的過程中要從治療關系的建立,深層次心理問題的暴露以及家庭成員的參與和親子關系的建立等具體方面進行適當的處理,這樣才能做到比直接的運用更好的臨床療效。
四、咨詢效果的評估
精神分析咨詢的效果評估主要是靠來訪者和治療者的主觀報告來評定的,但這兩者都不一定是可靠的,因為,此類報告可能是出于社會期望的動機或者僅僅是根據來訪者的滿意度來進行評定的,這就使得心理咨詢的評估效果不具備客觀性和科學性。所以在評估咨詢效果時,治療者還應該根據來訪者的社會文化背景選擇一些心理測量手段以及其他的分析觀察方法(如對癥狀,心理狀態、行為方式、適應機制、人格成熟等),以此作出一個較為全面、準確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