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文化在認知治療中更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俗語是約定俗成,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是人民群眾在生活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口頭詞匯。它的題材擴廣泛,思想活潑,風格幽默形式凝練,是人民群眾世世代代集體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形象化語言形式。俗語有多種稱呼,如“直語”、“善語”、“俗說”、“諺語”等。俗語不同于格言。格言的作者常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用來勸告人家如何待人接物,適應人生,含有教育與輔導性質,也是揭示社會向往的某種規律與理想,闡明某道理的言辭。從心理學的角度說來,表現“超我”的性質,含有道德感的味道。與此相比,俗語的作者不詳,常是通俗人經由實際生活體驗而來的智慧,表達適應現實所需要的確實警惕與應對的技巧,比較沒有道德感的彩色,而是應對實際生活的要領。因此,可說是“自我”的表現,提示如何適應充滿困難、風險與嚴酷的現實。
俗語跟格言相類似,都是世代相傳的意念,透過文化篩選而存留下來的價值觀念,是文化產品。人們在交談和溝通的過程中,常常用“俗話說…,或者常言道…”等,借用俗語來增加說服力或者解釋事物的內涵和本質。因此,格言與俗語,都是民俗觀念的表現,跟傳統思想配合著,以不同的性質組成為文化產物,反映文化上的思維與價值觀念與系統。在這里研究文化形式對我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的影響,以及人們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可以說是一條必要的途徑。俗語作為一種流行在人們口頭的語言表達形式,它雖然不像格言那樣能榮登大雅,但它卻在文化的變遷衍生中經久不衰,代代相傳,自有它不被湮滅的原因。俗語短小精悍,它包含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對假、惡、丑的憎惡,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就像潛在人們心底的火種,在適合的環境和條件下就會被點燃,從而萌發生活的激情。作為,心理輔導者,在心理輔導上適時而恰當地應用這些語言,可以很好地幫助來訪者認識他們自身的心理問題,可以說是一種具有特別效果的輔導技巧之一。所以心理輔導者就要對一些通俗而容易理解的俗語認真掌握并正確運用。在來訪者困惑和痛苦時,恰當的俗語可以讓他們心胸豁然開朗,人們不是常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正是輔導過程中治療師恰到處的一句良言,就撥開了久埋在心底的迷霧,由此可見,俗語的力量之大。但是由于俗語來自民間,是人們對生活、生產經驗的總結,并非所有的俗語都是積極的、健康的,例如有部分舊的俗語由于受剝削階級思想的影響和小市民低級趣味的滲透,含有猥瑣、庸俗、低級、迷信的一面,“貴易交,富易妻”,“有福之人人服侍,無福之人服侍人”。還有一些俗語,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如“功名由命不由人”,在封建社會,人們把求取功名作為讀書人唯改變命運的途徑,有了功名,才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人,才有了幸福、快樂、財富,因此才會有范進中舉而發狂。另外還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都反映了俗語創造者和使用者思想上的腐朽愚昧。而且幾乎已經無人使用,只能算作“死”的俗語,成為歷史的沉積,在運用過程中,我們應積極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加以分辨地使用,才能讓健康、美好滋潤滲透心靈,從而形成完美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俗語多由本民族的材料或風格構成,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有不同的俗語,例如“和尚廟里借梳子”,在沒有和尚的民族中間,顯然是不能產生和存在的,也很難理解其內在的含義:“小卒子過河不回頭”這句話本身是中國象棋的規則,借指一個人做事情開了頭就不能夠停下來,而要一直堅持到底,可是如果不了解中國象棋及其規則的話,是根本不會了解這句俗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