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程度上,人類本能的恐懼存在潛在傷害的地方和事件。某一恐懼可能來源于三個不同的級別或方面:恐懼特定的場所、情形物體:恐懼不榆快的感覺(焦慮恐慌、羞恥、身體疼痛、室息等):恐懼處在特定的地方或者由不偷快的感覺所帶來的結果。前面兩個是最初恐懼,他們是一個人接近令人恐懼的地方和物體所表現出來的癥狀(焦慮)。因此,病人有對情形的恐懼,對預期焦慮和其他癥狀的恐懼。
這三種類型的恐懼顯然都是同一過程的組成部分,并有著邏輯聯系。例如,一個年輕的女職員被告知老板想要見她。一想到要進老板辦公室,她就感覺非常焦慮(情形),她對這種不愉快的經歷感到害怕(情感)并希望早點結束。然后她越來越焦慮并感覺非常不好,最后當她處在那個情形中時,她害怕結果的到來,害怕自己被炒魷魚(結果)。在這個例子中,對情形的恐懼和預期的焦慮可以被認為是最初恐懼,而對被炒魷魚的恐懼則可認為是最終恐懼。這三個方面可以根據它們在生存機制中的功能來分析。避免危險最有用的方法就是把和危險相關的、具體的、可識別的物體和地方貼上“危險”的標簽。例如,小孩經常害怕黑暗和陌生的地方。盡管如此,真正的危險或許不是那個地方自身,而是在這個地方會發生的事情(例如被鬼或陌生人襲擊)。這類可怕的地方是有形并且容易被識別的。一個人通常會辨別出這類地方是危險的,當他靠近這類地方時他就會感到焦慮,但他或許不知道為什么危險。對“危險”這個詞字面意思的理解足夠使人產生焦慮和回避行為。下一級別的恐懼與焦慮的預期有關,就像一個人由于害怕身體疼痛而有意識地避開那些有可能使自己受傷的危險地方。所以有人由于害怕焦慮而避免暴露自己的心理創傷。具有廣場恐懼癥的人會說“我知道公共場所是很安全的,但是我也知道如果我去那的話,我會害怕,會感到不舒服”(從這個層面上說,恐懼具有現實性,如果那個人去那,他會感到非常不舒服)。
最后的級別與一個人如果處在危險中對有害結果的預期有關。所以如果個人覺得自己處在危險環境中的可能性很大的話,他就會避免使自已己參與那個危險的行為。他不需要焦慮來阻止他,關于危險的知識就足夠了。對于焦慮癥患者,直到他真正處于一個情形中時,他最終的恐懼的性質才會顯現出來。因此當一個人進入教室時他會感覺緊張;當他被要求表演時,他就容易意識到他所有的害怕都集中在別人將認為他看起來很笨的這種想法上。
最初恐懼的性質或許可以用生物的自我保護功能來解釋。最初恐懼可能相對比較原始,因為生物對危險地方的劃分和物理、地形緊密相關。生物體有識別和判斷恐懼的能力,對于危險地方的定義比較簡單,在實踐應用中不可能混淆。另一方面,分類的廣度和寬度使它保羅萬象。久而久之,人們可能經歷很多錯誤報警,如果有害的事情真的發生的話,警報系統就顯得非常有效。真正去接觸被標志為危險物品的人便會在一開始就對危險的東西產生很高的警惕。焦慮迫使他們阻止真正危險的發生。即使他處在這個情形中,自我保護意識能使他直接回避并尋求幫助。我們提到的認知療法就是去檢驗某一標記為危險的情形是否是真的危險。因此,通過質疑危險的程度,評價負荷危險的自動思維和實驗性暴露,患者能夠分辨或者去除那些之前被錯誤地和某一特定情形聯系在一起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