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殺協會主席希尼亞帕佛認為,防止自殺最好的辦法不是注意自殺本身,而是應當更廣泛地注意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自殺的發生。同樣,防止青少年心理危機最重要的不是注意危機本身,而是應該更多地關注青少年心理危機發生的原因,這樣方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青少年心理危機源的理論研究
青少年心理危機的發生不是孤立的,它和青少年生活的社會背景有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社會的變革、家庭的變故、個人的發展,都會引發心理危機。萬俊從心理基礎和外部誘因兩方面對青少年面臨心理危機的原因進行了探析,他認為造成青少年心理危機的主要原因有:(1)青春期內心矛盾沖突導致的挫折耐受力降低;(2)過重的學業壓力造成的心理機能的病態改變(3)性生活事件帶來的重大精神刺激。
任何一種心理危機都是一種由心理應激事件引起的心理反應,它受應激事件、個體對該事件的認知和應對方式及其個體的人格特點等因素的影響。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個體必須作出努力去適應這種變化。通常我們把能造成心理應激并可能導致軀體和心理健康變壞的環境變化稱為危機源。根據Hoff的觀點,心理危機源可以分成三種類型:境遇性危機源、階段轉換危機源和文化/社會結構危機源。
境遇性危機源:物理環境危機源(火災,自然災害)。個人的,身體的危機源(致命的疾病,身體傷殘)。人際的,社會的危機源(糾紛,重要親友的死亡,被強暴)。
階段轉換危機源:普遍性階段轉換危機源(青春期特殊的生命階段)。非普遍性階段轉換危機源(社會地位的變化)。
文化/社會結構危機源:社會/文化環境危機源(歧視,偏見,網癮)。違反社會準則危機源(搶劫,攻擊)。
此外,關于心理危機的環境壓力理論認為,生活事件也是重要的危機源。許多研究表明,生活事件能促使健康惡化和心理機能失調。Kanner、Schaeffer和 Lazarus在生活事件中又區分出日常瑣事(daily hassles)。他們把日常瑣事定義為:令人激惱的、使人有挫折感的要求,這些要求在某種程度上每天都與環境有著交互作用。日常瑣事與主要生活事件有明顯的區別,日常瑣事沒有改變生活條件,不像主要生活事件對生活條件造成了影響。日常瑣事的應激性雖不如創傷性事件如自然災害、交通事故、家庭暴力、兒童(成人)性虐待、暴力攻擊等那樣影響強烈,卻有持久性,像肉中之刺,如經常被老師批評、沒有足夠的閑暇時間、沒趕上班車、在最匆忙的時候自行車沒氣了等。這些事件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造成有害的影響。
從危機源的具體內容上看,境遇性危機源、階段性危機源以及文化/社會結構危機源都可以歸結為生活事件的范疇。所不同的是,生活事件不僅包括上述三個方面的內容,還包括日常瑣事,因而對心理危機源的概括更為全面。
二、青少年心理危機源的實證研究
基于青少年心理危機研究的缺乏,我們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青春期心理機及干預研究、旨在了解青少年理機的現狀、探素育少年心理危機的干預方法。青少年心理危機源是該課題研究的一部分。蔣贊、邊玉芳結合Hoff的觀點和環境壓力理論,以浙江省為例,通過查找報刊資料的方法來搜尋青少年危機事例。這些事例既有由生活事件引發的(如車禍、水、非典等),也有由日常生活事所引發的(如作業想過重、考試壓力過大等)、們選取了口碑好且對該類事件報道較多的三份報紙:《錢江晚報》(今日早報)和(青年時報)作為我們的查閱對象,共查找到危機事件125起。《錢江晚報)的查閱時段范圍為1999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共查找到危機事件46起;《今日早報》的查閱時段范圍為2000年10月1日(創刊之日)~2004年12月31日、共査找到機事件6起年時派查為21年10月1日(創刊之日)24年12月日、共査到機案16起其中有8起(錢江晚報)和(今日早報)兩份報紙都進行了報道。我們將查閱到的125起危機事件加以仔細的閱讀,從中概括分析出了青少年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人際關系(與父母、老師和同伴之間),意外突發事故(非人有意為之),學習壓力,暴力傷害,情感挫折,網絡成癮,性侵犯。
青少年心理危機產生的三個最主要原因是人際關系(26.4%)、意外突發事故(21.6%)和學習壓力(11.2%)。人際關系這一原因的范疇很廣,包括與老師、父母、同伴之間的關系。其中,報道最多的則是與教師發生糾紛、誤解導致的危機事件。如某校一女生就由于被班主任誤認為偷了同學的錢并不顧該女生的請求告知了其家長后羞憤難當,覺得班主任“殺掉了我的自尊、我的驕傲以及對生活的勇氣”,留下遺書后服毒自盡。此外,跟父母溝通不善、管教過嚴、期望過高,也是促使青少年陷人人際關系危機的重要原因。與同伴之間的誤會或糾紛,是由于人際關系導致青少年產生危機的第三大原因。在意外突發事故這一項中,城市青少年最經常遭遇的是交通事故,占意外事故總數的25.9%;而鄉村青少年則多為溺水,占整個意外事故的37%。正處于最緊張學習階段的青少年,學習壓力也是導致危機產生的重要原因。令人欣喜的是,1999、2000、2001年三年共報道此類危機事件10件,占此類事件總數的71.4%,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報道4件,占總數的28.6%,后三年此類事件報道率與前三年相比已有所下降。其原因或許是隨著高校的擴招和擇校自主權擴大,中學生可選擇的道路增多,故因中考、高考失敗而采取出走、自殺等極端行為的現象也有所減少。
通過查閱并分析報刊資料,我們認為導致青春期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主要有意外突發事故、暴力、網絡成癮、性侵犯、人際關系、情感挫折、學習壓力七個方面。在此基礎上,我們還編制了一份針對在校青少年青春期心理危機的問卷,該問卷包括青春期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和表現兩個部分,此處先介紹原因部分。
根據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生活事件量表(LES)的相關測題和量表形式,并結合報刊資料分析所獲得的初步結論,我們自編了青春期心理危機學生問卷,共25個項目,在浙江省11個地區各抽取1—2所中學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1500份,收回有效問卷1154份,有效回收率為76.93%。其中包括初中6所,共調查初中生440人;普通高中8所,職業高中2所,共調查高中生710人。問卷統計后共收集到青少年心理危機事例575件。我們將這些事件按之前的七個方面原因加以歸類,發現這七種不足以涵蓋所有的危機事件,因此,我們又增加了親友去世、家庭糾紛、財物失竊三項,將青少年心理危機的原因分為十個主要方面。
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喪失親友,家庭糾紛,暴力傷害,財物失竊,情感挫折,網絡成癮,意外事故,性侵犯。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引發心理危機的最普遍的原因為人際關系、學習壓力、親友喪失、家庭糾紛四項,特別是前兩項幾乎是每個青少年都會遇到的問題。王成果認為①:青少年產生心理危機的最主要的幾種誘因為:①重大生活事件影響,如考試失利、升學受阻、戀愛受挫、家庭變故等等;②人際交往發生障礙,如受到歧視冷落、遭到誤解、工作開展不利等等;③學習生活環境和條件發生變化,如理想和現實相距甚遠時,適應能力明顯較差等等。這一理論研究成果與我們的實際調查結果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