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療理論的真正發展還得益于1940年以后系統論和控制論的興起。系統論始于2世紀40年代,理論學家開始建構一些關于組成機械和生物單元結構與功能的模型。系統論為,世界上所有現象都可劃分為大小不同、層次各異的種種系統,而每個系統之間又保持著切的聯系。一個系統會因各子系統彼此間的相互影響而導致整個系統產生變化。任何子系多內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整個大系統的運作,反之,大系統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子系統。家庭治療據系統論的觀點來分析家庭系統內所發生的各種現象。
20世紀50~70年代中期,系統理論首先接受了控制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許多思想,尤其有關系統如何保持平衡狀態的理論。從20世紀80年代起,“生物系統理論”逐漸興起,其核問題是系統自主的、自我組織的、自我生產的過程如何能確保不受外界的影響而生存和進化控制論是數學家維納(Norbert Wiener,l948)提出并發展起來的。貝特森在1946年一會議上和維納的討論對他將系統論應用于家庭治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將把家庭類比為個控制系統的思想引入家庭治療,此觀,點成為家庭治療的靈魂。反饋是控制論的基本概念,包括系統與外部環境和系統內部信息傳遞兩個方面,指將系統的輸出返回到輸入端并以某種方式改變輸人,進而影響系統功能的過程。反饋可分為負反饋和正反饋,前者使輸出起到與輸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統輸出與系統目標的誤差減小,系統趨于穩定;后者使輸出起到與輸入相似的作用,使系統偏差不斷增大,意味著系統需要改變。在這些學科的影響下,家庭逐漸被看成是一個生動的系統,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論致力于研究構成整體的、相互關聯的各部分的關系,這些知識可以應用于對家庭系統的觀察方面。早期的家庭治療仍屬于現代心理治療的范疇。但20世紀80年代以后,家庭治療的發展受到了后現代思潮的影響,家庭治療中的“再定義”這個策略就是建構主義的一個例子。80年代中期,建構主義占據了家庭治療的主導地位,引起家庭治療的根本性變革,顛覆了系統論以行為和人際交往為關注點的傳統做法,進一步強調認知和個人對問題的建構。在社會建構主義的影響下,家庭治療領域的新治療模式越來越意識到社會環境對家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