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而立之年的少婦,攜著她的5歲的兒子來咨詢。訴說她的兒子長得一臉聰明相,可是盡干俊事。前些時候,他把縫
紉機油注入他爸皮鞋的鞋帶孔里,弄得他爸狼狽不堪,當時不是她相護,恐怕難免遭皮肉之苦。昨日,她不在家,他把開水往金魚缸里注,把他爸的寵物金魚給燙死了,挨了他爸的一頓好打。她詢問她的兒子是不是搭錯了哪條腦神經?“這是孩子智慧火花的爆發,他爸怎么能這樣粗暴楚殺?”心理醫生邊聽邊皺眉頭:“這么聰明的孩子,還景他‘搭錯了哪條腦神經'’。
其實,世上的許多發明創造,就是從這類傻事’起始。”“這話咋說?”少婦圓睜了雙眼。“你平時給縫紉機加油,他就給他爸皮鞋帶孔加油;你平時對他說喝開水不生病,他就給金魚紅灌開水,讓金魚喝開水,這就是孩子的思維。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心理學把思維分為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它們的發展趨勢,據前蘇聯斯明卡婭的研究,結果是:“另一位心理學家莫伊曼研究又認為:真正抽象邏輯思維,要到12~14歲才能做到。“這就是孩子的思維,能說是‘傻事’嗎?“該怎樣培養孩子的思維?”少婦問。“心理學把思維品質概括為深刻性、廣闊性、批判性和靈活性。‘深刻性’指思維的深度,不滿足于抓住次要的、現象的或枝節的問題,而要洞悉主要的、本質的東西;不滿足于對一般原理的理解,卻要尋找特殊問題;不滿足于掌握事物的外部特征,還要挖掘事物的內在聯系;不滿足眼前的結論,還要追蹤發展的趨勢等。‘廣闊性’指思維的廣度,提出問題時,能在鳥瞰全貌的基礎上,全面地抓住問題,掌握豐富的材料:分析問題時,能高瞻遠矚,看整體,看全面,看發展;處理問題時,能從大處著眼,照顧全局,不顧此失彼等。‘批判性'指思維的獨立性,獨立思考問題,提出見解,不人云亦云,不輕率否定,保持客觀態度。‘靈活性’指思維的敏捷,對情況變化覺察快,應變能力強;不拘泥,分析問題不同凡響;處理問題不呆板,留有余地。“明乎此,培養的途徑就成竹在胸了:“第一,激發孩子的求知欲,高士其說:‘知識有如人體血液一樣的寶貴。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第二,養成孩子的勤思考習慣。人的頭腦和身體一樣,要經常鍛煉,否則就會退化。勤思考的人,反應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做事容易成功;懶動腦的人,反應遲鈍,不易接受新事物,做事不易成功。“第三,幫助孩子在實踐中鍛煉思維。紙上得來終黨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人的知識和能力,不能單憑上課、看書荔得,還要向實踐索取,在實踐中,在分析、處理實際問題中發展思維能力,培養真才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