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貪食的發病原因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治療方法與神經性厭食癥相似,治療的目標有:①改善營養狀況;②控制暴飲暴食及自我清除行為;③打破長期形成的進食障礙的惡性循環,恢復和建立正常的進食行為模式;④改善由于營養不良引起的軀體和心理影響;⑤幫助患者解決與貪食有關的心理、家庭、社會問題。
1.支持性心理治療對神經性貪食病人,醫務人員首先應以耐心和誠懇的態度詳細了解該病的社會心理應激因素,針對該病的發生原因、進行心理疏導。對于貪食癥患者對自身軀體歪曲和對苗條的極端偏好,則向他們講明正常進食與健康的關系,暴飲暴食及自我清除行為對身體健康的危害性,逐漸打破長期形成的進食失控傾向,建立正常規律的進食習慣,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以消除貪食行為,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2.認知行為療法是行為主義理論與認知心理學的結合體。該理論強調,人類社會性的學習活動不同于簡單的條件反射,人能夠指導和改變自身的行為。因此在矯正貪食行為時,不能只局限于改變人的外界情境和外顯行為,還應充分認識和改善患者的認知過程,以增強其自我指導、主動控制患者貪食行為的能力。該療法的治療程序:①通過面談或咨詢過程的互動作
用,改善和提高貪食癥患者的認知;②通過指導生活實踐,使貪食行為初步改善;③通過自主生活實踐,以達到病態心理和行為的系統改善。認知行為療法中最常用的操作方法是理智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該療法的基本要點是:情緒和行為不是由某一誘發事件本身直接引起,而是由經歷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一理論又叫ABC理論。A指誘發事件;B是個體對這一事件的想法、解釋和評價,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后相應的信念(beliefs),C是在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consequences)。ABC理論認為:誘發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因素,而B才是引起個體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