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親不如近鄰”,離他近更容易被關注請你想一想:在你成長的過程中,誰是你最親近的朋友。多數情況下,他們
可能是和你鄰近的孩子們。現象也常發生在大學生宿舍里。有研究者統計發現,許多大學生總是和最近宿舍里的人最友好,和那些被安排住得最遠的人最不友好。更使人吃驚的是,類似的情況發生在更為親密的關系中,比如婚姻。例如,一個對20世紀30年代期間一個城市的結婚申請的研究顯示,有1/3的夫妻由雙方住所相隔不超過5個街區的人組成,而且隨著地理上距離的增大,證書的數量下降,而且這些結果還不包括有12%的人在婚前就有相同的地址。
上面的這些都說明,空間距離在決定友誼方面有著極大的影響。社會心理學家斯坎特、費斯汀格和巴克對住在綜合樓房里的已婚大學生的友誼做了仔細、詳盡的研究。他們發現了在綜合樓中空間的特定結構和友誼發展的關聯性。例如,他們發現友誼和相互間公寓的鄰近性有密切聯系。住在一門之隔的家庭比住在兩門之隔的更可能成為朋友;那些住在兩門之隔的家庭比住在三門之隔的更可能成為朋友;以此類推。而且,住得離郵箱和樓梯近的人比住得離這類特色結構遠一些的人在整幢樓中有更多的朋友。也許你會感到疑惑,這個鄰近性和吸引相關的事實是否是因為相互喜歡所以選擇彼此住近一些。然而,研究發現。鄰近性對喜歡有同樣的影響,例如,對線根據姓氏字母順序安排教室座位和房間的受訓警察的研究發現:兩個受訓者的姓氏在字母表上的順序越接近,他們就越有可能成為朋友。
顯然,鄰近性為友誼發展提供了機會,盡管它并不確保一定會發展友誼為什么鄰近性能產生喜歡?首先,鄰近的人,低頭不見拾頭見,為了擁有份美好的心情,人們不得不與鄰近的人搞好關系。其次,由于鄰近,由于熟悉,即使是簡單的人際互動也會提高我們對他人的好感。再次,根據交換理論,人們
在互動過程中,總是希望以較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報酬,而鄰近性則滿是了這一要求。
西方心理學家最簡單的解釋認為“離得近的人比離得遠的人更有用”。因為離得近,接觸的機會多,刺激頻率高,選擇朋友就比較容易。一個人和我們住得越近,我們就越能了解他,與他也就越能成為朋友。
但是鄰近性是否就一定具有人際吸引力呢?事情并不那么簡單。我們知道,自己所喜歡的人往往是鄰近的人,而自己所厭惡的人也往往是鄰近的人。所以鄰近是吸引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唯一的條件,只有當鄰近的人具備了相互滿足需要這一條件,或者說,人們對鄰近者懷有好感時,鄰近性才會產生吸引力。比如,同在一個單位工作的人,有的關系非常融洽,彼此默契配合,工作效率倍增;而有的關系則相當緊張,甚至到了有你無我的程度。這些都是在鄰近關系中時常發生的現象。但是,事情也是相對的,離開了具體的情境,離開了滿足需要這一人際關系的基礎,忽視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就會把鄰近性孤立起來而犯絕對化的錯誤。知道了以上內容,一下先成為他的近鄰。如果你想有目的地接近某些人,引起對方注意,不妨考慮一下成為近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