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巧,我也24歲。
我發現很多人是這樣,一面被動進行自己的人生,一面放大自己遭受的挫折。從中學時代開始,到大學時代,讀什么專業,看什么書,做什么事,要么是家人交待,要么是旁人影響;再到畢業之后,去哪個城市,做什么工作,為什么努力,也是如此。
真的,小姑娘成日折騰臉蛋,男孩們搗鼓發型,就好像腦袋真就只是一個裝飾品。
我是怕了「抑郁」和「社交恐懼」這兩個詞了,在21世紀被無知的年輕人普及到似乎沒得什么精神疾病,都沒法兒混社會的地步。這好嗎?當然不好,這會讓那些真正生病,為此飽受折磨的人們,提及病情時卻被我這種聽到厭煩的人,一笑而過。
為什么到了24歲還一事無成?
為什么不停換工作卻不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為什么變成卡奴身無分文?
因為你從18歲成年到現在,都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僅僅得過且過;
因為你工作不是為了自我完成和自我實現,而僅僅是為了糊口吃飯買化妝品;
因為你即便知道自己沒有賺錢能力,卻還無法控制自己的消費欲;
甚至你連如何改變現狀都僅僅是上知乎,隨意提了一個問題,字句間滿是萎靡和消極的姿態。
過了那種想要拯救世界的20歲之后,我開始很煩你這種人。
我始終覺得,每個人都是清晰地看著自己下墜的,每個人都深知自己的墮落。
吃每一口肉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它會長胖;深陷于每一段糟糕的情感時,我們也知道其實并不值得;做一份不喜歡,也無意義的工作時候,我們都明白只是為了那點工資;
甚至于,當你問出這個問題時,你也知道,沒有人可以給你有效用的解答,除非你自己。
但你自己,顯然是不會給自己解答的。
否則,又如何會有這個問題呢?
太原圓成心理咨詢師:「抑郁」和「社交恐懼」可以遮掩大部分的無能,把原本就被動繼續的生活涂抹得帶一絲病態的美。但你要知道,你的生活本身并沒有因此改變。而外人對你的關心,也遠不及,你所需要的,那么多。